每年到了這季節,天氣漸冷,便是出現動脈血管疾病的高鋒期。其中較常見的,是因下肢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併發症。
若腿部動脈血管本身已因血管硬化而引致收窄,下肢血液流量便會減少,一般若收窄程度不太嚴重的話,於靜止情況下是不會有甚麼異樣的,只會於走路或運動時,才覺得乏力酸痛;
但要是天氣寒冷,低溫會令到皮膚上的微絲血管,甚至下肢的中小型動脈血管自然收縮,其目的本是減少失溫,以保存身體重要器官的溫暖,但就無可避免地令到下肢供血減少,足部及腳趾便會特別冰冷。長時間暴露於冷空氣中,缺血情況嚴重及持續的話,甚至會出現傷口、皮膚變黑,組織壞死等併發症。筆者當年在英國受訓時,天寒地凍的日子,便經常收到這類病人。香港的冷天雖沒有英國般寒冷,但仍不時有類似情況。
故長者們或本身己患有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人,應避免足部長期暴露於低溫,建議需穿上厚襪及足夠衣服保暖,最好在家中有暖氣裝置,但應避免使用暖水袋,因熱力正接接觸皮膚可做成灼傷。。
腳部冰冷還可能跟心臟衰弱,或缺乏運動有關,這情況常見於行動不便、足不出戶的長者。 故若發現自己足部經常冰冷,便應留意一點,如有異樣,還是早點找醫生檢查一下為妙。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It is an educational platform aim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i. veins. How to achieve the possible symptomatic, functional and cosmetic outcome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with venous problem. ii. Thyroid diseases, parathyroid, goiter, thyroid cancer, etc... 這是一個教育博客,提供教育關於腿部靜脈曲張及蜘蛛網血管問題,提供各類針對腿部靜脈的治療技術,包括微創靜脈腔內激光及射頻、超聲波導引注射、及外科手術等等。另提供甲狀腺, 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癌, 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素, 甲狀腺 症狀, 甲狀腺素低, 甲狀腺素高,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醫生, 甲狀腺檢查教育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抗疫期間 也勿耽誤其他病情
過去兩星期,新冠肺炎病例陸續在香港出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普羅大眾因擔心受感染,現在對於醫療設施盡量「敬而遠之」;醫院的門診部,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現在都是門堪羅雀,冷冷清清。有的私家醫生診所,甚至暫時關門大吉。至於手術室,在公立醫院,非緊急或必須的手術,盡量押後改期,以騰出資源抗疫;在私家醫院,很多病人也主動要求取消或押後手術,或索性暫不求醫。
但試想想,這段時間是否除了肺炎,就沒有其他疾病?
筆者經歷過03年的SARS,現時情況跟當時不遑多讓,市民對醫院都是避之則吉,但後來我及很多同事見到的,是當疫情過後,便出現大量重病個案,有末期癌症;嚴重血管閉塞而出現潰瘍、截肢等情況;有的是血管瘤變大至破裂出血。那個時候,需要接受複雜手術去治療的病人多的是,也有不少是病入膏肓,手術也幫不了!他們不是諱疾忌醫,只是覺得在抗疫時期求醫,是高危活動,怕受感染,寧可「死頂」強忍病情,造成耽誤。
其實這是一大謬誤,即使在這非常時期,公院仍盡量維持拯救生命或肢體的必須要手術,如癌症、血管瘤、通血管等。至於私院,因為有著沙士的經驗,已經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稍有可疑的病人,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可疑外遊紀錄等,都會被拒絕入院或轉介至公院。因此受感染的風險極微,而日常手術的安排,跟以往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在此奉勸市民,切勿因現時的疫情,而耽誤了其他病情。香港有沙士的慘痛經驗,實在不應手忙腳亂、重蹈覆轍!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新SARS來了
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來了,這次來勢洶洶,執筆之時在內地已有數千人受感染,武漢需要封城,香港亦陸續有確診病例,以香港跟內地的密切人流來往,相信很難獨善其身!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96%B0sars%E4%BE%86%E4%BA%86-20558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96%B0sars%E4%BE%86%E4%BA%86-20558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位置:
香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