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不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不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心悸常緊張 甲亢警號 咪等頸腫眼凸先求醫






提起俗稱「甲亢」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一般立即想起大頸泡、凸眼等表徵,但有專科醫生指出現表面病徵才求診,病情可能已趨嚴重。若然持續有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坐立難安等緊張情况,分分鐘已響起罹患甲亢的警號。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的咽喉部位,有左右兩葉,兩葉向上伸展呈蝴蝶狀。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甲狀腺是影響身體最廣的內分泌腺,其作用是接收並執行「人體指揮中心」腦下垂體所分泌的荷爾蒙指令,從而控制身體新陳代謝;另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是身體調節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的主要元素。

難以預防 女患者佔多
若腦下垂體或甲狀腺出現問題,便會引致甲狀腺機能失調,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盛,擾亂新陳代謝。「講到甲亢,大家通常想起甲狀腺腫(俗稱大頸泡)、眼凸等徵狀,其實甲亢初期表徵較輕微,病人會有心悸、心律不正、手震、情緒緊張、脾氣暴躁、失眠、食慾佳卻消瘦等典型徵狀,但由於易與其他情緒或生理病痛混淆,很容易被忽略,或致延誤治療。」

甲亢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5,由於先天及後天均有機會致病,故較難預防。「甲狀腺並非獨立運作的單位,如腦下垂體失調,分泌過量的甲狀腺促進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首當其衝會影響甲狀腺;此外若甲狀腺自身出現問題,如自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對付自身甲狀腺的基因,亦是病因之一,故有家族病史人士患病風險亦較大。而老人家亦因為整體機能衰退,增加患病風險。另外身處內陸、遠離海洋的地區,攝取碘量不足亦能致病,然則在香港我們大多能從膳食中攝取充足的碘,故較為罕見。」

招中風不育 突發「風暴」致命


甲亢問題能影響全身,典型徵狀於數月內陸續出現,如長時間缺乏適當治療,嚴重程度可大可小,「患者可以因為心跳過快、心律不正而出現血壓高、心臟病、甚至是中風或心衰竭;有0.5%的人可能會嚴重眼凸,眼角膜因長期暴露在外而受損發炎,影響視力;而女性因為荷爾蒙紊亂,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經期變疏、閉經等,影響生育能力,甚至不孕。另外,患者亦會出現腹瀉、脫髮、情緒較神經質等」。

此外,亦要提防突發的致命併發症「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Thyrotoxic crisis),「當患者過勞、精神受刺激、接受各種手術、外傷、細菌感染或併發糖尿病時,便可能爆發甲狀腺風暴。它發病時間急促,且病情劇烈,一下子大量甲狀腺荷爾蒙釋出,患者會一次過經歷心跳急促、惡心、腹瀉、肝腫、全身顫抖等情况。由於大量甲狀腺荷爾蒙溢出,大大增加心臟和血管的壓力,若無適當治理,患者會有精神錯亂、昏迷、心律不正或心衰竭致死。甲亢患者一旦出現上述徵狀,應即時送院,幸好機會較罕見」。



資料來源:  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Archive1.cfm?File=20120110/hefe/vna1h.txt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割包皮的原因



包皮與龜頭之間位置既濕且暖,容易孳生細菌,易引致包皮炎等疾病,而長期發炎會使包皮收窄,以致包莖問題。


原因1:包皮炎

包皮炎是最常見的割包皮成因。在發育期間,包皮與龜頭之間位置容易積存細菌,引致發炎及流膿。如不割除過長包皮,讓包皮退回龜頭底部,在不斷發炎的情況下,會令包皮與龜頭黏著,難以再翻開包皮清潔龜頭。

一旦出現此嚴重情況,才做割包皮手術,痊癒期要延長至六至八星期。九至十二歲的兒童較適合進行割包皮手術,因為包皮已經可完全翻開露出龜頭。


原因2:包皮過窄

不少青少年甚至四、五十歲的男性,亦因包皮過窄而要割包皮。在包皮過窄下,他們翻出包皮時會引致輕微損傷,留有疤痕,惟疤痕委縮後會令包皮出口變得更狹窄,若不斷重覆以上過程,會使包皮出口愈來愈窄,連翻開清潔也不能,故此需要進行手術。

 

原因3:包皮繫帶過短

患者的陰莖除了會彎曲變形,更難以翻開包皮露出龜頭清潔。

 

原因4:包莖

包莖患者的包皮將陰莖緊緊包裹,難以完全褪下露出龜頭部分,不少有生育需要的男性,由於恐怕精液倒流在包皮內,未能成功射精,引致不育,故此需要做割包皮手術。

 


原因5:衛生問題

包皮與龜頭之間位置較潮濕及溫暖,容易孳生細菌,例如念珠菌,加上若沒有徹底清潔,不但帶有異味,更會影響伴侶,令伴侶易受細菌感染。

 

原因6:宗教

部分家長在宗教因素下,會要求為剛出生一個月後的兒子割包皮。

 

 

資料來源:  http://www.circum.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