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頸靜脈放導管?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便是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種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是需要反覆注射,例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經常持續數星期致數月,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那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這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隨時比手部的靜脈還要粗!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其好處是夠大,可以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致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達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讀者可能會想,這麼多好處,那為甚麼不每次注射都用這血管?


凡事有利必有弊,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全是看不見的,要在芸芸器官當中,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有得坐」為何這麼困難?


工作上的長期站立,對員工健康上有壞影響,這個很多人都知。但現實環境中,願意為員工提供適當的設施及安排,去減少工作上不必要站立的商戶,仍屬少數。


筆者早前在快活谷獅子會的支持下,訪問了千多位飲食、零售及服務業的從業員,發現八成以上每天站立時間多於7小時,而有機會坐下的次數少於3次,只有少於兩成的商舖有作出安排去減少站立。大家到百貨公司、酒樓逛逛,相信也能看到這情況的嚴重性。


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勞資問題,只要老闆明白事理,寬宏大量,批准員工坐坐,問題便能解決。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局,在這方面已經印過小冊子,拍過短片,向員工及僱主們宣傳,但情況仍沒甚麼改善。筆者跟僱主們了解過,發現他們也不一定是無良的,很多老闆不是不想員工坐,而是害怕得失客人;顧客走進商舖、食肆,若發覺員工是坐著的,會覺得招呼不周,紀律散漫,對該公司起壞印象,影響其商譽。愈是高級的商舖食肆,這情況愈是嚴重。


因此問題的持份者,是老闆、員工及顧客三方的,而顧客的取態,才是問題的根源。若有一天,顧客走進商店、食肆,看到員工「有得坐」,會認為這是健康商戶、良心老闆的表現,而留下正面的印象;員工亦因為「有得坐」,工作沒有那麼疲累不適,態度更好更投入,招呼客人也更起勁,顧客自然樂於再次幫襯;生意好的話,老闆也樂於繼續讓員工「有得坐」!這是三贏的局面!


因此首先要改變的,是顧客對員工「有得坐」的看法,這是文化的改變,也是最困難的!筆者因工作關係,處理很多長期站立引起的血液循環問題,發覺要治本,就要改變這文化。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