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腳部冰冷有問題嗎?

每年到了這季節,天氣漸冷,便是出現動脈血管疾病的高鋒期。其中較常見的,是因下肢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併發症。

若腿部動脈血管本身已因血管硬化而引致收窄,下肢血液流量便會減少,一般若收窄程度不太嚴重的話,於靜止情況下是不會有甚麼異樣的,只會於走路或運動時,才覺得乏力酸痛; 但要是天氣寒冷,低溫會令到皮膚上的微絲血管,甚至下肢的中小型動脈血管自然收縮,其目的本是減少失溫,以保存身體重要器官的溫暖,但就無可避免地令到下肢供血減少,足部及腳趾便會特別冰冷。長時間暴露於冷空氣中,缺血情況嚴重及持續的話,甚至會出現傷口、皮膚變黑,組織壞死等併發症。筆者當年在英國受訓時,天寒地凍的日子,便經常收到這類病人。香港的冷天雖沒有英國般寒冷,但仍不時有類似情況。

故長者們或本身己患有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人,應避免足部長期暴露於低溫,建議需穿上厚襪及足夠衣服保暖,最好在家中有暖氣裝置,但應避免使用暖水袋,因熱力正接接觸皮膚可做成灼傷。。

腳部冰冷還可能跟心臟衰弱,或缺乏運動有關,這情況常見於行動不便、足不出戶的長者。 故若發現自己足部經常冰冷,便應留意一點,如有異樣,還是早點找醫生檢查一下為妙。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抗疫期間 也勿耽誤其他病情


過去兩星期,新冠肺炎病例陸續在香港出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普羅大眾因擔心受感染,現在對於醫療設施盡量「敬而遠之」;醫院的門診部,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現在都是門堪羅雀,冷冷清清。有的私家醫生診所,甚至暫時關門大吉。至於手術室,在公立醫院,非緊急或必須的手術,盡量押後改期,以騰出資源抗疫;在私家醫院,很多病人也主動要求取消或押後手術,或索性暫不求醫。


但試想想,這段時間是否除了肺炎,就沒有其他疾病?


筆者經歷過03年的SARS,現時情況跟當時不遑多讓,市民對醫院都是避之則吉,但後來我及很多同事見到的,是當疫情過後,便出現大量重病個案,有末期癌症;嚴重血管閉塞而出現潰瘍、截肢等情況;有的是血管瘤變大至破裂出血。那個時候,需要接受複雜手術去治療的病人多的是,也有不少是病入膏肓,手術也幫不了!他們不是諱疾忌醫,只是覺得在抗疫時期求醫,是高危活動,怕受感染,寧可「死頂」強忍病情,造成耽誤。


其實這是一大謬誤,即使在這非常時期,公院仍盡量維持拯救生命或肢體的必須要手術,如癌症、血管瘤、通血管等。至於私院,因為有著沙士的經驗,已經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稍有可疑的病人,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可疑外遊紀錄等,都會被拒絕入院或轉介至公院。因此受感染的風險極微,而日常手術的安排,跟以往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在此奉勸市民,切勿因現時的疫情,而耽誤了其他病情。香港有沙士的慘痛經驗,實在不應手忙腳亂、重蹈覆轍!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新SARS來了

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來了,這次來勢洶洶,執筆之時在內地已有數千人受感染,武漢需要封城,香港亦陸續有確診病例,以香港跟內地的密切人流來往,相信很難獨善其身!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96%B0sars%E4%BE%86%E4%BA%86-20558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