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nfographic series (2)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AAA?
 
AAA is usually symptom free before it ruptur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tect at an early stage. Some patients may feel a pulsatile mass in their tummy. Any symptoms of abdominal or back pain in an AAA patient is suggestive of rupture aneurysm. Urgent medical assessment is necessary.









Who will have AAA?
 
Smoking, aging, diabetes, high cholesterol and hypertension are the major risk factors of developing AAA and males are at greater risk than females.




 
How to diagnose AAA?

 
Despite the difficulty of detecting AAA at an early stage, a simple ultrasound scanning of the abdomen can already accurately diagnose AAA. Further detail imaging with CT scan, MRI, or angiogram are only necessary when surg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AAA is necessary. Although the mortality rate of a ruptured AAA is high, it is still preventable. Quitting smoking, controlling high blood pressure, regular exercise and a healthy diet will contribute to reducing the risks of developing AAA.










When & how to treat AAA?
 
Surg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AAA is necessary when the size of the aneurysm is > 5cm in diameter. We want to fix the aneurysm before it ruptures.

There are currently 2 treatment options for AAA.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volving only small wounds at the groins. It is associated with less pain, faster recovery, and is safer compared with open surgery.

The traditional open repair of AAA involves large abdominal wound. Although it is more durable, it is more invasive and is currently reserved for cases with anatomy not suitable for EVAR.










Reference information: http://esteemmedical.com.hk/aortic-aneurysms.html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doctor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nfographic series (1)

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in Hong Kong and is known as a “silent killer” due to its asymptomatic nature. The prevalence of this disease is global. U.S and U.K have seen 15,000 deaths [1] and 6,000 deaths [2] respectively caused by ruptured AAAs. In Hong Kong, more than 1,000 new cases of aortic aneurysm are reported every year. It’s important to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around the disease.


The series will look into:
1: What is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
2: How common is AAA?
3: How dangerous is AAA?
4: What are the symptoms?
5: Who will have AAA?
6: How to diagnose AAA?
7: When & how to treat AAA?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s an abnormally dilated area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aorta within the abdomen [3] . The fact that it is asymptomatic means the aneurysm is often left unnoticed and unattended promptly.





 
How common is AAA?









How dangerous is AAA?

When the aorta becomes dilated, it behaves like blowing up a balloon. When the balloon is too excessively blown up, it will rupture. Usually when the size of aneurysm is >5cm, there is significant risk of rupture. Rupture AAA can cause massive bleeding within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overall mortality rate of a ruptured aneurysm can be as high as 100% and the risk of rupture increases as the size of the aneurysm expands. Once internal bleeding is caused by the rupture of aneurysm, it becomes a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




















 .......cont'l




Reference information: http://esteemmedical.com.hk/aortic-aneurysms.html
It is not intended as medical advice to any specific person. If you have any need for personal advice or have any questions regarding your health, please consult your doctor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醫生指屬常見程序 風險低

【本報訊】聯合醫院稱在頸部靜脈放置導管屬高風險醫療程序,但有醫生指有關程序十分常見。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圖)表示,有關程序常用作俗稱插喉畀藥的藥物輸送、量度靜脈壓力、吊鹽水或化療上,刺穿動脈或肺部等器官,屬已知風險但較低。

謝指頸部靜脈屬於比較粗的血管,進行相關程序時「可放多啲(藥)」,醫生普遍選擇在頸靜脈插喉。由於靜脈附近有多條動脈,故有機會刺穿動脈屬已知風險,一旦刺穿血流供往腦部的動脈,可引致血管出現堵塞,或因雜質、血塊沖上腦部,引致病人不幸中風。他說一般醫生只要受過適當訓練,都可掌握有關插喉技巧,加上過程會配合超聲波檢查監察下尋找正確靜脈,故風險理應降低,形容事故罕見、「一年冇一宗」。,

急性橫貫性脊髓炎病因不明

急性橫貫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屬中樞神經疾病。腦神經科專科醫生袁孟豪表示,該病原因不明,醫學界估計可能因自身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海外數據顯示,病發率為每百萬人約有1.3至4.6宗相關個案。病人脊椎發炎,以頸椎受影響最嚴重,可致四肢癱瘓、呼吸或吞嚥困難。一旦出現肺炎可增加致命風險。腰椎受影響則可影響走路、大小便出問題。該病若重複發作,也是患多發性硬化症的先兆。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為病人注射高劑量類固醇,控制發炎情況。若無效,尤其較嚴重的病情如呼吸困難,便會考慮用「血漿除去法」,即通過類似洗血的程序,將體內不正常的球蛋白除去,以調理免疫系統。







 
資料來源: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318/20335396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15歲港女「洗血」遭誤刺動脈半癱 醫局不列醫療事故

香港公立醫院去年一年內發生兩宗洗血後中風,繼去年5月19歲盼當護士的少女在瑪嘉烈醫院出事後,同盼當護士的15歲少女去年11月因脊髓炎在聯合醫院洗血,亦因刺穿動脈引發中風,現左邊身癱瘓。家屬批評聯合醫護欠警覺,質疑院方無公開事件,促院方道歉,否則採取法律行動。

公立醫院去年2起

明報報導,醫管局不將此個案列為「醫療事故」,只視為併發症,沒主動公布。局方稱,聯合醫院已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向醫管局總辦事處報告,並委託第三方專家檢視臨處理及相關醫療程序。

據報導,陳姓少女就讀中四,其兄及母親昨在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協助下開記者會講述事件,指少女去年10月31日因頭痛、頸痛、右半身無力,到聯合急症室求診,其後呼吸困難,送入兒科深切治療部,至11月9日被確診橫貫性脊髓炎。

11月16日,因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效果不理想,少女需要洗血,聯合兒科深切治療部高級醫師趙華強將導管置入其右頸靜脈,豈料刺穿動脈,X光部的初級及高級醫師均未察覺動脈出血。報導指出,聯合醫師5日後承認X光影像顯示鎖骨下動脈出血。

三度開腦 修補受損動脈


據報導,少女在刺穿血管同日轉往伊利沙伯醫院接受心胸外科手術,家屬指轉院前聯合醫師仍表示動脈沒有刺穿,亦沒察覺少女雙眼向左傾斜的中風跡象。少女轉院後被伊院的醫師發現鎖骨下動脈被刺穿,要即開腦釋放顱內壓保命。少女病情持續惡化,先後接受三次腦手術切除右腦組織,其間亦要打開胸骨修補受損動脈。

報導說,少女現於伊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情穩定,但要長期臥床,左身因中風癱瘓,視力及吞嚥等功能受損。

有熟悉中央靜脈導管置入術的醫師表示,頸部靜脈及動脈位置接近,因此放置導管期間,醫師需細心留意超聲波影像,以減低錯誤刺穿動脈的風險。報導指出,該醫師又說,以往曾發生刺穿動脈的情,但嚴重至中風則「不常見」。另外,醫師會因應病人的血管大小,選用不同粗細的導管。

「風險理應降低 事故罕見」


另據蘋果日報報導,外科專科醫師謝卓華表示,有關程序常用作俗稱插喉畀藥的藥物輸送、量度靜脈壓力、吊鹽水或化療上,刺穿動脈或肺部等器官,屬已知風險但較低。他說一般醫師只要受過適當訓練,都可掌握有關插喉技巧,加上過程會配合超聲波檢查監察下尋找正確靜脈,故風險理應降低,形容事故罕見。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303797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腳部冰冷有問題嗎?

每年到了這季節,天氣漸冷,便是出現動脈血管疾病的高鋒期。其中較常見的,是因下肢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併發症。

若腿部動脈血管本身已因血管硬化而引致收窄,下肢血液流量便會減少,一般若收窄程度不太嚴重的話,於靜止情況下是不會有甚麼異樣的,只會於走路或運動時,才覺得乏力酸痛; 但要是天氣寒冷,低溫會令到皮膚上的微絲血管,甚至下肢的中小型動脈血管自然收縮,其目的本是減少失溫,以保存身體重要器官的溫暖,但就無可避免地令到下肢供血減少,足部及腳趾便會特別冰冷。長時間暴露於冷空氣中,缺血情況嚴重及持續的話,甚至會出現傷口、皮膚變黑,組織壞死等併發症。筆者當年在英國受訓時,天寒地凍的日子,便經常收到這類病人。香港的冷天雖沒有英國般寒冷,但仍不時有類似情況。

故長者們或本身己患有血管疾病,或糖尿病人,應避免足部長期暴露於低溫,建議需穿上厚襪及足夠衣服保暖,最好在家中有暖氣裝置,但應避免使用暖水袋,因熱力正接接觸皮膚可做成灼傷。。

腳部冰冷還可能跟心臟衰弱,或缺乏運動有關,這情況常見於行動不便、足不出戶的長者。 故若發現自己足部經常冰冷,便應留意一點,如有異樣,還是早點找醫生檢查一下為妙。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碧咸是怎樣受傷


英國足球員碧咸可說無人不識,但你可知道他最嚴重的受傷是怎樣發生的?

2010年,34歲的他在一場意大利聯賽傷出,這次受傷令他失去半年後出席世界盃的機會,他當場哭成淚人。當時賽事進入尾聲,他在無人壓迫下,左腿向後一壓,欲發力向前跑,那是一個簡單不過的動作,鏡頭看到的就是這個動作後,他回頭看看,然後面有難色,再也走不動了,要一拐一拐地以右腳單腿跳出場外。後來他接受訪問,說他聽到「撲」一聲,便感到左腳劇痛,以為有人在後面踢他,原來這個時候,他的左腿跟腱韌帶已經斷裂,腳掌完全不能發力,莫說是踢球,即使正常走路也不能。

跟腱韌帶(Achilles Tendon)是連繫着小腿肌肉及腳跟骨之間的強壯組織,是人體最粗壯的韌帶,小腿肌肉的收縮便靠這韌帶把腳掌向下郁動,力量足以把整個人升起。因此這韌帶對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運動員或因過度使用、積勞成疾、熱身不足等,容易出現此創傷,有的職業運動員甚至因而退役。但這創傷也不是職業運動員的專利,普羅大眾或業餘運動員也經常出現。

醫治跟腱韌帶撕裂,若傷者身體狀況理想,最直接的方法是接受手術,把斷裂的韌帶縫合,再以石膏固定足踝數個月,讓它自然修補癒合。一般在4至6個月後便可慢慢恢復,碧咸9個月後便重返球場,再多踢3年才退役。

治理跟腱韌帶的創傷,通常由骨科專科醫生負責,他們接受過這方面的專業訓練,是這方面的專家。讀者可能會奇怪,筆者明明是外科專科醫生,為什麼會越界講骨科的疾病。

秘密是筆者「有幸」地也跟碧咸這些偉大球員一般,在球場上出現同樣的創傷,現在腳上還打着石膏呢!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醫藥人 ISSUE 14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隱蔽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2)

 


如果有個動脈瘤……

超聲波檢查主動脈若是正常,不需要年年做,因為血管瘤不是一天長成的,可以隔5年,甚至10年再做,但若是檢查腹主動脈時發現有個小血管瘤,也不必恐慌,只要小於5cm,便沒有太大的破裂危險。醫學定義主動脈膨脹超過3cm才能稱為血管瘤,而血管瘤大約每年增大10%,舉例說現時是4cm,一年後便大約4.4CM,兩年便接近5cm。



預防

腹主動脈瘤是倨死亡率相當高的疾病,通常動脈瘤要膨脹至一定的大小才有機會摸得到。我們的主動脈直徑大約只有2-3cm,血管瘤的直徑若是高於5cm的話便有破裂可能,醫學界常以此為分界線,即是說超過5cm以上的血管瘤便需要醫療處理,而5cm以下則以監察為主。

治療腹主動脈瘤主要是手術,雖然現時的手術風險很低,但再安全的手術都存在一定風險。大部份人(尤其長者)都會認為主動脈瘤並非癌症,在身體內沒有危險性,不切冒險手術。
問題是,腹主動脈瘤是會隨著時間增大,大於5cm的腹主動脈瘤每年平均破裂率約為15%,醫生認為,平衡利害後,應考慮先做手術治療。

如果能早作預防,在破裂前手術,在良好醫療監控下,風險是可控的,亦免破裂時救治不及而迥成遺憾。



絕對值得的超聲波檢查

面對腹主動脈瘤的威脅,謝卓華醫生認為,以個人健康角度來考慮,反正我們每年都會做健康檢查,不妨多做一個腹部的超聲波。

「香港人對腹主動脈瘤的認識較少,所以警覺性不高,又因為沒有特別不適症狀,沒有對生活造成困擾,故此沒有主動做檢查的意欲。若是50歲以上,每年都會做簡單身體檢查,可以多做一個腹部的超聲波,檢查並不是只為看看有沒有腹主動脈瘤,亦可以看看肝膽情況,一舉多得。」

謝卓華醫生認為,做腹部的超聲波檢查可排除一些可以早期發現﹑致命卻又能根治的疾病。
腹主動脈瘤隱蔽性強,殺傷力高。超聲波檢查花費不大卻可有效檢測,是擁有高危因素,或是年紀不輕的人士,絕對值得做的檢查。

(完)




資料來源:醫藥人 ISSUE 14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7日 星期三

隱蔽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1)




動脈瘤是惡性腫瘤?

腹主動脈瘤雖然稱為「瘤」,但並不是惡性腫瘤,動脈瘤只是血管壁脹大所致而非細胞轉變成為會擴散至其他器官組織的惡性細胞,與坊間所理解的「瘤」等如癌症並不相同,不過,殺傷力卻一點也不遜於癌症。腹主動脈瘤最大的危險是破裂後會大量出血,可以短時間內奪命。


症狀

事 實上在未破裂之前,腹主動脈瘤通常是沒有症狀的,所以常被患者忽略,要察覺腹主動脈瘤很大程度需要患者自我警覺。當腹主動脈瘤長到一定大小時,有些患者是 可以在腹部肚臍附近用手觸摸得到,最常見是晚間靜止時候,平躺在床上時可發現一個隨著心臟速度跳動的硬塊,但若是主動脈瘤的體積只有3-4cm的話,則較難察覺。而且,身形若是較為肥胖的患者,通常都是觸摸不到。除或可能摸得到之外,主動脈瘤沒有其他特異症狀,只有在接近破裂之前,患者會出現肚痛或是背痛。


半急症與急症

香 港的急症室通常分急症與分急症,腹主動脈瘤可說是急中之急,由破裂出血而至死亡的時間非常短。急症室對緊急病症,例如腹主動脈瘤這一類疾病具有相當高的警 覺,病人若出現腹部劇痛﹑低血壓暈厥這些主動脈瘤破裂症狀,急症人員會即時為病人做超聲波檢查,其中包括主動脈,若發現主動脈大於正常,便會立即安排檢查 或手術。

若是患者已經有確診腹主動脈瘤的病史而出現肚痛﹑背痛症狀,在醫療處理上會判別為半急症,需盡快處理。如果已開始出血,患者會感到劇痛,則是非常緊急的急症。
不過,當病人被送到急症室,就算醫護人員如何爭分奪秒,過程如何毫無耽誤,病人被送進手術室,可能都需要半個小時,有些病人很可能已經等不及。

曾經有調查研究腹主動脈瘤破裂後的存活率,發現部分患者根本來不及送院便已死亡,而能夠到達醫院且趕及送進手術室的,就算手術完善進行,死亡率仍高達40-50%
*腦血管瘤:腦血管瘤亦很常見,但發病群組與腹主動脈瘤並不一樣,腦血管瘤與血管硬化關係不大,與年齡關係亦不大,故此腦血管發病的病人群組與腹主動脈瘤的並不相同。


高危因素

臨床上,腹主動脈瘤要長到一定大小才會出現症狀,醫生才有可能抉到,但如果沒有症狀的話,無論病人或是醫生都很難從表面偵察它的存在。想知道是否有腹主動脈瘤很白簡單,只要做個超聲波檢查便可知道,如果具有以下高危因素就應做檢查了。

高齡(60歲以上)
高血壓 
 高膽固醇 
 糖尿病
 抽煙

對於腹主動脈瘤的預防,香港較為落後,英國很早已實行全民篩檢,條件是60歲以上男性,有吸煙習慣,建議進行超聲波檢查望動脈。這是因為英國政府認為與其投放資源在腹主動脈瘤破裂後挽救生命,不如投放資源作為預防,減低死亡率之餘亦減少命失去對社會造成損失。



 (續...)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醫藥人 ISSUE 14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九十歲動手術

在新聞中看到英國國民大事慶祝他們女王的90歲大壽,的確,能健康活到90歲是值得慶祝的。其實在香港,90多歲的老人家,比比皆是,但在醫院遇到的,大多是健康有點問題。

最近收了一位九十多歲的婆婆,是長期煙民,那時開始吸煙她已經記不清楚了,故已患有慢性肺氣腫多年,走路快點也會氣喘,上樓梯也上不到一層。

她在作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肚內的主動脈血管,不正常地擴張了,由正常的兩公分直徑,擴張至七公分。情況就好像把氣球不斷吹張直至爆破,體積越大,爆裂流血的機會越高。一旦爆裂,是百分百致命的。這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腹部主動脈瘤」。

正常的的醫治方法,是接受手術修補血管瘤,雖說現今的手術,大多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大降低,但在90多歲的病人身上動手術,總是有很多變數的,況且婆婆的呼吸系統問題極不理想,稍有點感染或痰阻塞,也可有生命危險的。

若您是婆婆或其家人,你會接受手術嗎?

大家意見紛紜,有的說都90多歲了,還想一百歲嗎?還是順其自然吧!萬一手術有什麼差池,出現併發症,死可不怕,最怕受苦啊!

有的說可以醫的為什麼不醫,難道等爆破了流血時才動手術嗎?況且每天帶着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什麼也做不了,像在等死,這才最受罪!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醫生,你有什麼建議呢?….........待續。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大頸泡治療 / 大頸泡檢查

 


 

 

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


以傳統外科手術切除大頸泡,是過往常用的治療方法。若進行全甲狀腺切除手術,約需兩個半小時,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醫生在甲狀腺上切開 約4厘米切口,直接取走甲狀腺,術後可即日進食及下床活動,住院約3至5天,術後要服用荷爾蒙補充劑Thyroxine,每日一粒。如屬半甲狀腺切除,則 不用服食補充劑。不過,傳統外科手術可能會令患處留下疤痕,因為疤痕組織增生視乎個人而定;女性患者可能會認為疤痕較為礙眼。

 

 甲狀腺治療風險

  • 一般手術風險包括流血、發炎。
  • 損害副甲狀腺,容易抽筋,以及不夠鈣質,惟此情況罕見,即使出現也會很快復原。
  • 傷害聲帶神經線,有機會聲沙,但情況罕見。


大頸泡檢查

  • 超聲波、放射性碘掃描
  • 血液測試:TSH、FT3、FT4




資料來源:  http://www.thyr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