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認識腳痛成因了解下肢血管疾病 (上)

下肢動脈梗塞和靜脈曲張等血管疾病都是引起腳痛的常見成因,但礙於認知不足,不少患者都有病而不自知。早前由《健康創富》雜誌主辦、香港大塚製藥贊助的「下肢血管疾病──動脈梗塞及靜脈曲張」專題講座,邀請了外科專科謝卓華醫生擔任主講嘉賓,為市民講解有關下肢血管疾病的資訊。

動脈血管阻塞引致間歇性跛行


謝醫生表示,周邊動脈血管收窄或阻塞可引致腳痛,主要原因是由於血管老化,令血管壁增厚及失去彈性,導致血管通道收窄,血液因此供應不足而引發腳部疼痛。吸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等,都是加速血管硬化的主要因素。

此病症最典型的情況是出現「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患者在站立、躺下或坐下時情況正常,但遇到活動或做運動需要行走一段距離的狀況時,肌肉會開始疼痛,必須立即停下來休息,數分鐘後情況才能好轉,不過恢復走路若干距離後病人會再次感到疼痛,情況就這樣不斷反覆。「間歇性跛行」引致的疼痛主要發生於小腿肌肉,少數病情嚴重的患者其皮膚更可能出現潰爛或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帶氧運動改善血液不足


診斷時醫生會為患者量度足部及手部的血壓,以對比足部的血液供應情況。治療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方法可分為三大類,包括運動、服用藥物及微創手術。部分患者因腳痛而不願活動,但謝醫生卻建議他們應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例如緩步跑、行山等,不但不會使肌肉負荷過重,更可刺激新的血管增生及改善血液供應不足的情況。若運動期間感到腳部疼痛,可休息一會再繼續。

藥物治療方面,醫生處方的Cilosta­zal可於血管內發揮作用,避免血小板積聚,並能擴張已收窄的微絲血管及促進血管增生,患者服用三至六個月為一個療程,研究顯示治療後的行走距離會逐漸增加。若患者的病情嚴重,可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Surgery)。術前需要先透過血壓檢查及電腦掃描了解血管內的情況,手術期間會以血管成型術及支架將已收窄及阻塞的血管打通或擴張,以增加血液的流量。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續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

應否穿壓力襪?

近年壓力襪的使用漸漸普及,既有跑步及行山人士歡迎的「運動型」,亦有愛美一族使用的「瘦腿型」。 這類普及化的壓力襪,原理多源自傳統用於控制靜脈曲張的「醫用型」壓力襪。特點是使用「漸進式壓力」, 即壓力由腳跟開始向上沿小腿及大腿方向續漸遞減,在腳跟位置的壓力最大,小腿或大腿位置的壓力最輕。


此原理是仿照足部活動時,小腿肌肉的收縮及放鬆,令血液向上輸送,避免血液於小腿及足踝位置積聚,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下肢靜脈所受壓力。 一般醫用型壓力襪用於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靜脈等患者,具舒緩症狀、減慢病情惡化功效。由於這類襪的壓力較大,故應該於醫護人員指引下使用,而包裝上亦會註明該襪提供之壓力度數,以防誤用。

誤用可致靜脈曲張

曾經有病人誤以為穿緊一點的襪也可有同樣功效,結果反令血液循環更差及足部發脹。因普通襪的設計,最緊的地方一般在襪的頂部,即大腿或小腿位置,這樣會令足部血液回流更困難。早前亦有報道指,長期穿設計不當的美腿壓力襪,可令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運動壓力襪理論上可支援及承托肌肉、減少肌肉震動而減低運動時的疲勞及勞損。至於瘦腿型壓力襪,恐怕只是推廣宣傳伎倆,現未有任何醫學數據支持,用家別抱太大期望。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星島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周邊血管疾病微創治療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而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 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所謂的「周邊血管疾病」就是指心與腦血管以外,身體其他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健康問題,血管硬化便是最常見成因。


臨床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 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 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癒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七十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原較快。


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 約六至七成病人在十二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 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腳趾上的傷口

七十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周婆婆,最近數年發覺走路時右腿經常感到沒力,她一直以為年紀大就是這樣,沒有理會,反正影響不是很大,走路少點便是。直至數月前發現其右足的拇趾出現傷口,而且已近瘀黑,家人知道後,連忙帶她來求診,經檢查後,始發現婆婆的問題源於「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需安排手術治療。

「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通常是一個慢性的血管阻塞毛病︰患者因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變厚,形成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影響供血至下肢肌肉與皮膚。在供血不足下,即使輕微損傷,傷口也可能因缺血而不斷惡化,演變成壞疽、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不少長者都好像周婆婆般,若拖延至病情嚴重時,才肯求診,在這個階段,血管外科醫生通常需要透過微創手術,將阻塞或狹窄的動脈血管,以「血管成形術」將其「打通」,但病情越嚴重,手術難度就越高;若通不開,甚至需要以「搭橋」手術,重做新的血管。

幸好周婆婆於接受下肢動脈「通波仔」手術後,下肢供血增加,不單傷口慢慢愈合,甚至走路時的腳痛無力情況,也大大改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可疑的足部傷口



八十多歲的王伯,數年前因下肢靜脈曲張來求診,考慮到病人年紀不輕,病情不太嚴重,建議可暫作觀察,但同時叮嚀他和家人要多留意雙足情況,若有任何可疑病徵或惡化,應及早覆診。

數年過去,王伯最近再次由家人陪同回來,但行動開始不便,須以輪椅輔助,而足部問題亦明顯嚴重多了︰他的足部皮膚布滿啞色傷口、水泡,並非常痕癢。經檢查後,發現他的靜脈曲張病情已進入皮膚濕疹及慢性潰瘍的後期階段。

為使情況盡快改善,王伯及其家人已主動要求安排手術治療。雖然王伯已年屆八十,但身體狀況並不太差,以微創方案進行手術還是可行的。但因病情嚴重,已出現潰瘍,加上王伯行動不便,手術後的護理,如清潔傷口、包紮等,是很花工夫。本來計劃把王伯留院觀察數天,跟進其足部傷口,怎知他說在醫院睡得不好,堅持回家。那洗傷口的責任就要交給家人了,對家人來說也非常擔心呢!

約八至九成原因不明的足部傷口,都是與血管問題有關。因此,本身有各種風險因素的人士,更應特別留意足部皮膚狀況,若出現腿部血管腫脹、下肢靜脈浮凸、足踝皮膚變色,以至足部皮膚長期痕癢及傷口等,為自己及家人,都不應掉以輕心。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