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應否穿壓力襪?

近年壓力襪的使用漸漸普及,既有跑步及行山人士歡迎的「運動型」,亦有愛美一族使用的「瘦腿型」。 這類普及化的壓力襪,原理多源自傳統用於控制靜脈曲張的「醫用型」壓力襪。特點是使用「漸進式壓力」, 即壓力由腳跟開始向上沿小腿及大腿方向續漸遞減,在腳跟位置的壓力最大,小腿或大腿位置的壓力最輕。


此原理是仿照足部活動時,小腿肌肉的收縮及放鬆,令血液向上輸送,避免血液於小腿及足踝位置積聚,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下肢靜脈所受壓力。 一般醫用型壓力襪用於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靜脈等患者,具舒緩症狀、減慢病情惡化功效。由於這類襪的壓力較大,故應該於醫護人員指引下使用,而包裝上亦會註明該襪提供之壓力度數,以防誤用。


誤用可致靜脈曲張

曾經有病人誤以為穿緊一點的襪也可有同樣功效,結果反令血液循環更差及足部發脹。因普通襪的設計,最緊的地方一般在襪的頂部,即大腿或小腿位置,這樣會令足部血液回流更困難。早前亦有報道指,長期穿設計不當的美腿壓力襪,可令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運動壓力襪理論上可支援及承托肌肉、減少肌肉震動而減低運動時的疲勞及勞損。至於瘦腿型壓力襪,恐怕只是推廣宣傳伎倆,現未有任何醫學數據支持,用家別抱太大期望。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veno.com.hk/varicose-vein-media-news-36-chine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

 提起靜脈曲張,當患者經外科醫生評估,認為一般保守性治療(例如壓力襪等),已不足以處理有關的病徵時,可能會安排他們接受手術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外,「靜脈腔內激光」亦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選擇。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程序可以日間手術方式,在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手術時,醫生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開一個比針孔略大的小切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光纖便會發放激光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


與傳統手術比較,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的創傷性較低,病人亦不必全身麻醉,康復時間較短,術後疼痛、傷口紅腫等情況亦較輕微。病人在治療後,稍經休息已經可以落地行走,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大影響,約兩星期後可逐步恢復運動。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一般只需作局部麻醉,適合大多數的病人使用,即使本身患有疾病或服食藥物而不能全身麻醉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此治療。而治療的傷口較全統手術小,傷口腫脹及痛楚等後遺症亦較輕,大部分人完成治療後即日可恢復正常活動。


讀者亦須留意,這種技術主要針對較大的靜脈曲張,並不適合用於處理較幼細、過於彎曲或異常的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9%9D%9C%E8%84%88%E8%85%94%E5%85%A7%E6%BF%80%E5%85%89%E6%B2%BB%E7%99%82-19237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單腿腳腫與「靜脈血液塞車」

 之前提過,單腿腳腫的成因跟雙腿腳腫是完全不同的,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下肢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下而上帶回心臟,而上述三種情況,都會令靜脈內的血液,要返回心臟的時候出現困難,令靜脈血液過量積聚於下肢,引致單腿腳腫。靜脈曲張是靜脈血管內的血液倒流,而靜脈栓塞則是有血塊在靜脈血管內形成,令血管堵塞,這兩種情況比較常見,之前亦有很多介紹,而大眾對「髂靜脈壓迫綜合症」則較陌生。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位於下肢及腹部靜脈之間,作用是接收腿部靜脈輸送上來的血液,再把它傳送至腹部靜脈,再回到心臟。可以說,下肢的血液,若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若有任何原因,把髂靜脈壓着,令其收窄,下肢血液需要返回腹部及心臟,便會出現困難;情況就好像一條高速特快公路,本是四線行車,因交通事故,變成單線行車,當然就會出現大塞車情況,而部分車輛為了要到達目的地,便需要繞這高速公路,穿過一些橫街窄巷才能到埗,但行車時間就大大增加。而髂靜脈就是一條位於腿部及腹部之間的高速公路,一旦出現任何事故引致「靜脈血液塞車」,腿部便會腫脹。


由於髂靜脈位於盆腔深處,一般在診症室的「望聞問切」難以準確檢查,因此在診斷單腿腳腫的過程,會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的靜脈,以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的情況,若懷疑問題是源於髂靜脈,便需要考慮電腦掃描,甚至血管內超聲波,調查事故的地點及原因。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醫生,請不要把我的腿切除!」

 

他是一名患有腎衰竭及糖尿病的年長病人,數年前因下肢動脈血管閉塞,需要把左腿切除。靠着剩下的右腿,並在己截肢的左腿裝上義肢,加上無比的鬥志,仍能一拐一拐地走路,不用靠輪椅出入,自給自足。但慢慢地,他發覺健全的右腿越來越乏力,需要經常停下休息,才可繼續走路;近日,右腳腳趾甚至出現傷囗及皮膚變色,走路已相當困難。


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原來無情的血管阻塞已蔓延至右腿,甚至部分組織己有壞死跡象,他不太覺得痛只因糖尿病己把腳部的神經系統變得麻木。


這可麻煩了, 醫生本想設辨法替他進行微創血管手術,把血液送到足部,以保存右腿,但擔心手術後壞死組織分解出來的毒素,會隨血液走遍全身,可引起嚴重並發症,甚至可致命!


保守點但較安全的做法,是棄車保帥,為右腿進行截肢,把小腿及壞死組織一并切除,以防壞肉影響身體其他機能;但他就會失去雙腿,以他的年紀,以後要再走路就不太可能了。


醫生跟病人及家屬商量,得到的答案是: 「醫生,請不要把我僅餘的腿切除!」


醫生內心爭扎着,若冒險替他進行通血管手術,讓他保留一線希望,成功的話,他的餘生便不用在輪椅上渡過;但要是不成功,他有機會賠上性命,家人到時可能會後悔,怪罪醫生;況且,醫院方面亦未必喜歡這樣冒險。還是簡單點,進行截肢,先保住性命再算?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https://veno.com.hk/blood-vessel-blockag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0月8日 星期五

痕癢的足踝「濕疹」?

 

下肢皮膚痕癢,是非常普遍的情況,最常見成因必定是著名的「香港腳」,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牽涉腳掌及腳趾罅的皮膚,診斷及醫治並不困難,甚至病人自行到藥房買點藥膏,已能處理。但若痕癢的皮膚是位於足踝或小腿,並且久治不愈,便要留意是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時這種情況,會被診斷為「濕疹」(Eczema),並以類固醇醫治,但要知道,濕疹只是一種表面徵狀,背後必定有其隱藏病因,而類固醇只是消炎,把濕疹硬生生壓下去,並沒有把問題根治,因此復發是必然的!


A女士數年前發覺左腿足踝附近的皮膚經常痕癢,無故出現濕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皮膚敏感,胡亂吃點藥塗點藥膏算了,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醫生給她處方類固醇藥膏,幾星期後痕癢及濕疹慢慢消失,她高興以為問題就此解決;怎知數個月後,故態復萌,醫生又再處方類固醇,但濕疹退了又再來,如是者數年間不斷輪迴,整體情況每況愈下,濕疹的範圍更愈來愈大。


皮膚科醫生甚至作皮膚採樣,把組織送去化驗,但也找不出端倪。後來足踝的皮膚變得愈來愈深色,A女士便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替她做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有部分的靜脈血管出現嚴重的血液倒流,以致有過量的血液積聚於足踝,令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發炎,形成痕癢的濕疹。由於這些壞了的靜脈血管是隱藏起來的,肉眼看不到,早期的臨床診斷會比較困難。


為了把問題根治,A女士接受微創靜脈血管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的硬化劑注射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封閉,從而避免血液倒流。術後數星期,濕疹痕癢已得到改善,數個月後更完全消失,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復發;但變了色的皮膚就真的沒法子了!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著手。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小腿痕抓破皮傷口3年不癒 婦人小腿發黑揭患靜脈曲張

長期久站的人士,如出現腳部痕癢、傷口久久不癒,可能是患靜脈曲張的徵兆。內地一名56歲婦人因工作需長期站立,3年前抓癢時小腿不慎抓破皮,傷口不斷潰爛不癒、小腿變黑,求診揭患靜脈曲張。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血液長期積聚腿部靜脈,會使靜脈血管變形,形成靜脈曲張,惡化後皮膚或會變黑、痕癢,甚至潰爛。

患靜脈曲張 傷口潰爛小腿發黑 


據《武漢晚報》報道,一名56歲的王姓婦人在河南做早餐生意,每天凌晨3、4時至下午4、5時一直站立工作。10年前她突然小腿痕癢,曾被診斷患皮膚瘙癢症。而3年前王婦在抓癢時抓破皮,原本針眼大小的傷口不斷潰爛,形成一個如鵪鶉蛋大小的坑,整隻腳亦開始變黑,有如穿上黑色皮靴。

至上月王婦求診揭患上靜脈曲張,醫生指她雖沒出現典型的「蚯蚓腿」症狀,但檢查顯示出現血液嚴重倒流。王婦於本月15日進行微創手術,透過射頻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封閉,腿部現已癒合結疤。

主診的肝膽胰及血管外科醫生鐘若雷表示:「皮膚痕癢潰爛是靜脈曲張引起足部供血不足所致。」又提醒腿部色素沉着、痕癢、傷口久久不癒,除了糖尿病外,還有可能患上靜脈曲張,尤其因職業需經常久站和有靜脈曲張家族史的人士。

4種治療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表層靜脈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瓣膜出現問題不能正常閉合造成血液倒流,血液長期積聚於腿部靜脈,便會使靜脈血管變形,形成靜脈曲張。典型患者早期會出現腳血管突起、彎曲腫脹,惡化後皮膚會變黑、痕癢,甚至潰爛。一般而言,醫生會清除「壞血管」(影響血液循環之血管)治療靜脈曲張,例如:

(1)傳統外科手術:透過開刀切除整條壞血管

(2)微創手術:將導管放入壞血管,透過釋放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

(3)注射黏合劑:像利用膠水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

(4)藥物治療:封閉壞血管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6151/%E5%B0%8F%E8%85%BF%E7%97%95%E6%8A%93%E7%A0%B4%E7%9A%AE%E5%82%B7%E5%8F%A33%E5%B9%B4%E4%B8%8D%E7%99%92%20%E5%A9%A6%E4%BA%BA%E5%B0%8F%E8%85%BF%E7%99%BC%E9%BB%91%E6%8F%AD%E6%82%A3%E9%9D%9C%E8%84%88%E6%9B%B2%E5%BC%B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

副甲狀腺瘤

 




副甲狀腺瘤的成因

雖然副甲狀腺瘤的成因不明,但多與免疫系統有關。當副甲狀腺的組織不斷增生,會不停發放副甲狀腺荷爾蒙,引致血液鈣質過高。

副甲狀腺瘤的徵狀

事實上,不少患者最初也不知道副甲狀腺出現毛病,直至身體有其他疾病,經檢查後才知道源頭來自副甲狀腺瘤。副甲狀腺失衡時,會不斷從骨骼抽取鈣質,故此可能令患者出現骨折;亦有患者因血液鈣含量過高,積聚在腎臟,形成腎石;部分患者更會無故腹痛。一般情況下,不少患者也是在進行身體檢查時,發現血液鈣含量過高,再檢驗副甲狀腺荷爾蒙時,才確診患上副甲狀腺瘤。

副甲狀腺瘤的檢查方法

要確診是否患上副甲狀腺瘤,可直接抽血檢驗副甲狀腺荷爾蒙的含量,若荷爾蒙偏高,則有機會患上副甲狀腺瘤。除非是腎病患者,一般人通常只會有一顆副甲狀腺出現良性增生。醫生可透過進行核掃描(MIBI Scan),從而得知哪顆副甲狀腺出現問題;而超聲波檢查亦可檢測出副甲狀腺的增生情況。

副甲狀腺瘤的治療方法

副甲狀腺瘤並不能單靠藥物治療,必須透過外科手術將增生組織切除。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時間約30分鐘,醫生會以超聲波確定副甲狀腺瘤的位置,然後在頸側部位切開約1.5厘米的切口,先將甲狀腺向前推開,繼而找出有問題的副甲狀腺,將之切除。術後即日便可進食及如常活動,並且不用服藥

治療風險

流血或發炎

 


資料來源:  https://thyro.com.hk/parathyroid-tumo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醫生人手

 政府計劃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期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從管理角度,以此方法去改善醫生的供求情況,實在無可厚非。而坊間亦有很多討論,說現時手術排期長,增加醫生便能縮短輪候時間。真是這麼簡單嗎?
 

現時看到政府的政策,似乎引入的醫生不少是非專科醫生,在香港仍需要接受專科訓練,才能成為有自主能力的專科醫生。那麼這便不是簡單的人手供求問題,讓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以外科手術為例,有資格「操刀」去負責手術,一般也需要從醫學院畢業後,接受最少4至6年的專科訓練,若牽涉一些複雜的手術,往往要10年以上的培訓。而受訓中的醫生,需要每年呈交參與手術的數目,這數字是不能少於專科醫學院所訂明的下限,以確保質素。


即是說,一間醫院能訓練出多少名外科醫生,是受限於該醫院的手術數目,筆者曾經擔任外科專科醫學院委員一段長時間,他們每年的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因應每間醫院的手術數目,去決定受訓醫生名額。總不能降低門檻,濫竽充數吧?


那為何不把手術數目提高?其實醫院裡手術室的使用情況,已經接近上限,每天的手術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日間甚少有空置待用的手術室;即使加班在晚間做手術,有足夠的病床及配套去支援嗎?


現時深切治療部的病床是常滿的,不時有手術因缺ICU床要押後或取消;甚至普通病床,在流感高峰期,也會出現短缺;病房的走廊長期排滿一張張的「加床」,情況跟多年前的「帆布床陣」一樣「壯觀」;專科門診的診症室不足,「孖房」是常態,甚至坐在走廊診症也不足為奇,私隱在這裡是奢侈品!想在手術前後安排電腦掃描檢查嗎?對不起,要等上年計!


需要的,還有新醫院、手術室、病床等各種配套。這是醫療體制的問題,醫生人手,只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截肢的恐懼

失去一條腿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非常恐怖的事情;但比它更恐怖的是,當已經失去了一條腿,還要面對有可能再失去餘下的另一條腿!

七十多歲的A婆婆,患有糖尿病多年,十多年前由於右腿出現傷口處理不當,引致傷口發炎,壞死組織惡化蔓延,為避免病情惡化引起生命危險,惟有「棄肢保命」,忍痛做截肢手術,把膝蓋以下的小腿切除。

雖然失去一條腿,但婆婆仍然非常積極,學習使用義肢,仍可來去自如,自給自足。但數個月前,左腿其中一隻腳趾出現傷口,並且慢慢變黑,經骨科醫生診斷,認為腳趾已經壞死,需要把腳趾切除。

手術後,腳趾的傷口清洗了數個月仍然不能愈合,醫生警告婆婆,由於下肢血液循環並不理想,組織壞死的情況有可能向上蔓延,並有截肢的風險!

婆婆聽到「截肢」二字,嚇得魂飛魄散,終日誠惶誠恐,更向家人表示要與僅餘的左腿「共存亡」!

婆婆後來被轉介至血管外科,經檢查後發現,左腿的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及閉塞,而引致腳趾壞死,截肢的風險確實存在!醫生為病人做微創血管腔內成形術(Endovascular Angioplasty),在腹股溝處的動脈刺一個小洞,再放入細小的儀器,把收窄及閉塞的血管打通擴闊,並植入支架。術後婆婆足部的脈搏再次重現,久久不愈的腳趾傷口,數星期後便慢慢愈合,而最重要是截肢的風險得以避免!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88%AA%E8%82%A2%E7%9A%84%E6%81%90%E6%87%BC-278163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懷孕期靜脈曲張的煩惱 (2)

 

產後可選擇微創方式治療

外科手術是治療靜脈曲張的傳統方法,病人一般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以大隱靜脈抽除手術為例,醫生會在大腿近腹部及膝蓋 旁邊的位置,切開數厘米長的傷口,然後將有問題的靜脈抽出。手術無可避免地會引致瘀腫及疼痛等不適,傷囗亦會影響外觀;部分病人亦因而諱疾忌醫,拖延病 情。

可幸現時微創治療靜脈曲張的效果已與傳統手術相若,傷口微細之餘,痛楚亦減低。其中「靜脈腔內消融術」與「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都是較常用的技術,在醫治早或中期的靜脈曲張,效果尤為理想。

「靜脈腔內消融術」的原理是於大腿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 量,以破壞有毛病的靜脈。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是把藥物注射到有毛病的靜脈,令靜脈萎縮。兩種微創治療皆在超聲波儀器的監察下進行,過程十分精確。

另外,當女士再次懷孕時,靜脈曲張有可能惡化,而且情況可能比先前更加嚴重,因此產後的婦女,如發現腳上的青筋或蜘蛛網般的紫紅色絲狀血管仍未退減,便應請醫生作出詳細檢查,以便於下次懷孕前先作出適當的治療。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sh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懷孕期靜脈曲張的煩惱 (1)

 



在迎接一個小生命的來臨時,大部分的孕婦只集中注意自己有否提供足夠的營養給肚裡的嬰兒,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這段期間患上某些疾病的可能性正逐漸提高。根據醫學報告的統計,大約3 成的婦女會在懷孕期間患上靜脈曲張。

當懷孕進入第二妊娠期,即大約6 個月左右,部分孕婦會發現自己腳上的青筋突然明顯,呈蚯蚓狀或像蜘蛛網般散佈在腳上。這些青筋不但影響雙腳的外觀,還會引起某程度上的身體不適,例如當站 立和走路一段較長時間後,雙腳會感到腫脹、疼痛及痠軟。此類症狀在懷孕後期十分普遍,雖然一般會在分娩後應得以紓緩,但仍有部分孕婦最後會患上靜脈曲張。

下腹靜脈受壓影響血液回流

靜脈曲張是由於靜脈內的瓣膜不正常活動所引致的。瓣膜的功能是確保血液單方向流動,如果瓣膜受損,血液便會倒流。基於地心吸力的原故,血液便會停流於人體的腳部,這種血液逆流會令靜脈血管的血壓上升,久而久之,靜脈便會慢慢腫脹彎曲。

孕婦為何是「高危一族」?

在懷孕期間,胎兒和子宮會隨著時間逐漸變大,壓迫盆腔和下腹靜脈,從而影響腿部的血液回流,令大量血液長期積聚於腿部,靜脈血管的血壓亦隨之上升,若靜脈內的瓣膜受到破壞,靜脈曲張便會逐漸形成,因此懷孕是靜脈曲張的其中一個常見誘因。

但你先不用太過害怕,在懷孕期間,孕婦可在醫生指導下購買適當的壓力襪穿著及多休息,以紓緩症狀和減輕惡化的可能。而且應避免長期站立或進行適量的運動,如定時走動、抬腿和按摩雙腳等,以增加靜脈血液回流心臟。

若然情況惡化,如出現皮膚潰瘍或發炎,則建議儘快向醫生求診,以便安排適合孕婦的治療。一般情況下,靜脈曲張治療多在產後才進行。








資料來源:  she.com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16日 星期五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下)

 

 女性才會患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常被視為女性病,事實又是不是?謝醫生說,數據上女性患者較多,相信主要是由於女性擁有的患病風險因素多於男性,並不代表男性就可倖免!以下看看增加患靜脈曲張的高危因素:

1. 長時間站立:站立時下肢靜脈血液向下流,對腳的靜脈血管造成較大壓力,尤其穿高跟鞋時,由於足部血液循環要靠腳掌活動,從而令小腿肌肉收縮及放鬆,把血從靜脈泵走,但高跟鞋會固定腳跟,令腳掌減小活動。

2. 懷孕:肚裡的胎兒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令血液向上流有困難。一般產後情況會有所改善,但如果靜脈血管已經被壓壞,病情有可能會繼續惡化。

3. 肥胖:原理與懷孕一樣,因腹腔內的脂肪或會壓迫盆腔靜脈血管。

4. 經常體力勞動:全身用力時,通常腹部肌肉會收縮,靜脈血管壓力變高,血液從腳回流就會變得困難。

5. 家族遺傳血管結構較弱


 


靜脈曲張如何治療?

不少人因工作需要經常站立,靜脈曲張愈來愈普遍,也衍生形形色色的相關治療產品,包括壓力襪、藥膏等,是否有效?謝醫生表示,這類產品屬紓緩性治療,最理想的效果都只是令病情維持原狀,並不能令患處復原或好轉,對早期患者而言確可減慢惡化,對後期的情況則只能紓緩症狀:

首選:壓力襪

謝醫生稱,靜脈曲張患者使用的是醫療用漸進式壓力襪,設計上是腳跟位置最緊,壓力再往上遞減,「血不會聚在腳,亦幫助把血推上去。」他又指,一般坊間的長襪以橡筋頭位置最緊,是剛好相反的設計,會反過來阻礙血液向上流,故不合規格的襪是「不穿好過穿」!

而專業的壓力襪按壓力程度分不同級數,患者需按病情使用較高級數的壓力襪,通常要透過醫生購買;至於較低級數的壓力襪,原來亦有助血液循環,一般人可以預防為目的穿著。但謝醫生提醒:「年紀大要小心,不少長者有周邊血管阻塞,血向下流受阻,再穿或有危險及不適。」

藥膏

坊間針對靜脈曲張的藥膏有不少,謝醫生說它們的原理基本上相同:「當血管發脹嚴重,有機會出現發炎情況,導致按壓時會腫痛,這類藥膏就是用作減輕發炎情況。」他強調,實際上藥膏本身是不會令血液消失或縮小,反而許多人塗抹時會按摩患處,會有助血液循環。

除了依靠外力,我們日常許多習慣看似只是一個微小動作,原來對靜脈曲張的病情亦可起到改善作用,謝醫生分享以下幾個生活貼士:

1. 如果無法減少站立時間,應該盡量多些活動雙腿,如原地踏步、來回走動。

2. 坐的時候可以抬高雙腿,幫助血液上流。

3. 盡量減少蹺腳,以免膝部靜脈血管受壓。

4. 首三期患者可穿壓力襪進行正常運動(可選容易揮發汗水的物料);但第四至六期患者就算運動也對病情幫助不大,甚至會加重靜脈血管負擔,應盡快以手術治理。

徹底康復只能靠手術

謝醫生指,目前要根治靜脈曲張,只有透過手術(微創或開刀)徹底清除或封閉壞血管,尤其當病情到達後期時,壞血管不但維持不到原本功能,還會增加從上倒流的血液,需要完好的血管再帶走,會加重它們負荷,令它們都有機會一起變壞,「很多時,一開始只是幾條血管突起來,但時間一久就發現愈來愈多血管出事」。

不過,手術過後不代表可一勞永逸。謝醫生提醒,同一條血管再出問題的機會雖然很小,但其他血管再出現靜脈曲張的情況並非不可能,還是要注意生活習慣,減少再患的風險!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大頸泡/甲狀腺腫大

 




俗稱大頸泡的甲狀腺腫大,屬於多囊性增生,患者以女性較多,本港患者的成因多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甲狀腺位於頸項底部兩旁,其功用是發放甲狀腺荷爾蒙,維 持新陳代謝,惟當甲狀腺組織不斷增生,可能會壓住氣管,令呼吸不暢順。除此之外,亦會影響外觀,以及可能會有致癌危機。患者可透過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取 走增生組織,不會在頸部留下疤痕。


大頸泡的成因

大頸泡是否等如甲狀腺亢進?這想法完全錯誤,大頸泡只是多囊性增生,是結構性問題,與荷爾蒙分泌未必有直接關係。不過,在其他較落後國家,大頸泡可能與缺 乏碘有關,因為患者未能從海產食物吸收足夠的碘,滿足身體所需,令血液內的甲狀腺荷爾蒙T3及T4偏低,引致腦下垂體不斷發放甲狀腺激素TSH,刺激甲狀 腺增生。


大頸泡徵狀

甲狀腺位於頸項底部兩旁,即喉核以下位置,一般約長1.5至2厘米,當甲狀腺增生至2至3厘米,會在頸部凸出,如泡狀般,並可以觸摸得到。甲狀腺腫大分為全部及局部兩種,由於甲狀腺增生時,會接觸到鎖骨,令頸入口位收窄,當增生組織愈來愈大,有機會壓住氣管,影響呼吸。




資料來源:  http://www.thyr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常着高跟鞋易靜脈曲張

 

經常穿高跟鞋及長期站立,不但易腰痠背痛,更可致靜脈曲張。不少人以為雙腿有一條條凸出的蚯蚓狀「青筋」才算靜脈曲張,其實早 期靜脈曲張患者的腿部雖無蚯蚓狀青筋,但血管或已過度受壓,「谷壞」微絲血管引起發炎,導致疼痛甚至步行困難。外科專科醫生指,早期靜脈曲張的治療較簡 單,服藥及穿壓力襪已能紓緩病情,但嚴重者要做手術,提醒市民勿延誤醫治,平日應多做運動鍛練小腿肌肉。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靜脈曲張又叫「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負責把血液運回心臟,如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血液便會倒流及積聚在腿部,「谷壞」靜脈微血 管,出現發炎或曲張。部分患者病徵輕微,或腿部皮下脂肪厚,遮掩了粗大、曲張的靜脈,因而忽略病情。

他引述外國一項九萬五千人參與的研究指,六成人患靜脈曲張而不自知,需靠超聲波等檢查確診。他在臨床上亦觀察到一至兩成「隱藏 性」患者,大多屬早期個案,血液已有倒流,如不治療會慢慢惡化;另有小部分患者病情已屬嚴重,只是「青筋」埋藏在皮下脂肪無被察覺。患病高危因素包括過 重、工作需長時間站立或坐着,如文職、教師或售貨員等;女士長期穿高跟鞋、曾經懷孕等,均會增加腿部靜脈壓力。

謝卓華指,靜脈曲張按病情分六期,○至一期一般無病徵或腿部只出現網狀微絲血管,二至六期才浮現「青筋」、腳部浮腫、腿內側痕 癢、皮膚色素沉澱或皮膚潰瘍。早期患者可穿醫學壓力襪,壓力度數較高,壓力分布屬漸進式,「足踝位置最緊、小腿至大腿壓力減少,好似一個泵咁推返啲血上 去。」他提醒坊間壓力襪的壓力度數較低,紓緩作用不大。

早期患者可服藥物及利用壓力襪治療,嚴重者便要做手術。他建議,不論安坐家中或坐在辦公室,均可短暫地墊高腿部,或可按摩小腿,有助紓緩早期靜脈曲張。


長時間站立恐傷靜脈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血栓與疫苗

最近全世界的焦點,都在COVID-19疫苗上,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就是疫苗跟血栓的關係。血栓是當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引致血管被堵塞。筆者日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跟血栓有關的疾病,此課題可說是息息相關。
 

在疫情出現不久,已有數據證明受COVID-19感染的病人,會較容易出現血栓,醫生需要以薄血藥,去減低血栓出現的機率及其風險。

至於COVID-19疫苗,剛於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從科學角度提出,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可能引致血栓;而歐盟藥品監管機構亦已表示,罕見血栓應被列為AZ疫苗的一種非常罕見副作用,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罕有不良反應引起。大家不用擔心,AZ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但也不妨了解一下該理論是怎樣的。

之前提及過,血栓的成因,不外乎三種因素:
1. 血液流動受阻;
2. 血管壁受損;
3. 血凝固力失衡。

現時醫學的推算是,AZ疫苗極罕有地令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去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令血小板釋放出物質,引致血凝固力失衡,並破壞血管壁,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進一步令血液流動受阻,令更多血塊形成,出現惡性循環。但請留意,這是極罕有的併發症,根據英國的數據,2千萬劑疫苗被注射後,出現19個死亡病例,即是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給大家一點概念,照電腦掃描檢查時所注射的「顯影劑」、受細菌感染時服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致命過敏性反應的風險,分別大概是百萬分之八及百萬分之五!但兩者我們每天仍在使用,因為這樣低的風險,宏觀上仍是可以接受的。AZ疫苗其實比照電腦掃描,或服用抗生素還要安全!

現時在香港可以注射的兩種疫苗,全球已經使用數以千萬劑,均沒有數據證明會引起類似的血栓,這方面大家實在不用過分擔心。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靜脈栓塞可致命 醫生倡市民久坐需適當活動雙腿 增血液循環

 
現代人習慣久坐,有機會引致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腳部肌肉長期缺乏活動,靜脈血流緩滯,就會形成血塊,造成栓塞,主要症狀是腳部腫脹、疼痛。萬一血塊脫落,沿靜脈流到肺部,就有機會引致肺栓塞,患者會有氣喘、心口痛等病徵,嚴重會致命。但他指,只要適當活動雙腿,讓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便可避免血塊形成。

 
靜脈栓塞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因為乘客坐長途飛機時,雙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甚少活動,較大機會患上此症;而且部分人為避免經常出入廁所,會減少飲水,導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塊。謝卓華提醒市民坐飛機常見的雙腳腫脹,理應即日消腫,但若單腳出現突發性腫脹,又持續多天,就應該盡快求醫。


另外,做完大手術、長期臥床及行動不便者,因腿部活動能力有限,也大機會靜脈栓塞;而懷孕婦女及體形肥胖者,亦因其盆腔靜脈長期受壓,也是高危一族。此外,髂靜脈擠壓症候群患者亦容易靜脈栓塞,謝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因盆腔結構較窄,導致髂靜脈受壓,再加上乘坐長途飛機,誘發靜脈栓塞,情況嚴重,醫生為她清理血塊之餘,也要置入一支架撐開血管,減低再次栓塞的機會。


治療方面,如果血塊較少,且只積聚在小腿部分,則可透過薄血藥稀釋血液,減低血液的凝固能力,讓血塊慢慢分解。但若情況嚴重,血塊累積到大腿位置,其脫落後造成肺栓塞的機會就會大增,因為大腿的血管較粗。在這種情況,就需要透過血栓移除手術取出血塊。一旦血塊脫落並流入肺部,患者就會呼吸困難,需要動複雜及危險的手術。謝表示,通常新形成的血塊較容易脫落,只要過了一星期,就會黏住血管壁。


謝提醒,要預防靜脈栓塞,乘搭長途飛機時,應確保攝取足夠水分,每隔一兩個小時起身走動舒展,且避免飲酒,導致身體水分流失。此外,市民也可穿着漸進壓力襪,這種襪子下緊上寬,只要配合適當活動,就可以擠壓靜脈血管、提升血液流量及循環。至於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人士,應在他人或機器輔助下,適當活動雙腳。




 

資料來源: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血栓

 最近「血栓」(Thrombus)這個名詞經常曝光,鬧得熱烘烘的,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甚麼是血栓。

人體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正常情況下是液體狀的,血液才可以由動脈血管,把養分送到各細胞使用,並經靜脈血管,收集細胞釋放出來的廢物,運送到肝、腎、肺部等器官淨化處理,循環不息。

而血液的凝固,是人體必需的自然功能,否則遇到創傷,一丁點兒的傷口,也可流血不止。正常情況下,血液的流動及凝固能力,是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即使不小心受傷了,血液會於傷口處凝固,但又不會把正常的血管堵住。但若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Thrombosis),便會出現啫喱狀的血塊,醫學上稱之為「血栓」,它可堵塞血管,相關的器官便會缺血,引起各種問題,常見的例子有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臟病、中風等。可以說,血管內出現血塊,肯定是不正常的。那為甚麼血栓會形成?

血液的凝固,不外乎三種因素:

①血液流動受阻
若血液流動緩慢,甚至靜止,便容易凝固。因此皮膚傷口流血時,需要在流血處加壓,減慢血液流動去止血。 但若乘飛機坐著十多小時不動,下肢的深層靜脈便可能有血栓形成。同樣道理,收窄的血管是較容易有血栓形成的。

②血管壁受損
創傷時,受傷的血管會釋放出物質,刺激血塊形成去止血;但若血管壁受到感染,或因慢性發炎影響而受損,便會不必要地把凝血物質釋放,形成血塊,堵塞血管。

③血凝固力失衡
血液裡有很多成分是用於血液凝固的,若疾病令這些成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不正常的出血或栓塞情況。

血栓的形成,就是因為以上因素失衡所致。至於血栓跟COVID 19或疫苗的關係,下次再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痕癢的足踝「濕疹」?

下肢皮膚痕癢,是非常普遍的情況,最常見成因必定是著名的「香港腳」,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牽涉腳掌及腳趾罅的皮膚,診斷及醫治並不困難,甚至病人自行到藥房買點藥膏,已能處理。但若痕癢的皮膚是位於足踝或小腿,並且久治不愈,便要留意是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時這種情況,會被診斷為「濕疹」(Eczema),並以類固醇醫治,但要知道,濕疹只是一種表面徵狀,背後必定有其隱藏病因,而類固醇只是消炎,把濕疹硬生生壓下去,並沒有把問題根治,因此復發是必然的!


A女士數年前發覺左腿足踝附近的皮膚經常痕癢,無故出現濕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皮膚敏感,胡亂吃點藥塗點藥膏算了,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醫生給她處方類固醇藥膏,幾星期後痕癢及濕疹慢慢消失,她高興以為問題就此解決;怎知數個月後,故態復萌,醫生又再處方類固醇,但濕疹退了又再來,如是者數年間不斷輪迴,整體情況每況愈下,濕疹的範圍更愈來愈大。


皮膚科醫生甚至作皮膚採樣,把組織送去化驗,但也找不出端倪。後來足踝的皮膚變得愈來愈深色,A女士便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替她做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有部分的靜脈血管出現嚴重的血液倒流,以致有過量的血液積聚於足踝,令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發炎,形成痕癢的濕疹。由於這些壞了的靜脈血管是隱藏起來的,肉眼看不到,早期的臨床診斷會比較困難。


為了把問題根治,A女士接受微創靜脈血管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的硬化劑注射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封閉,從而避免血液倒流。術後數星期,濕疹痕癢已得到改善,數個月後更完全消失,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復發;但變了色的皮膚就真的沒法子了!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著手。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單腿腳腫 不要掉以輕心

 「腳腫」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醫學上有很多原因可引致,通常跟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差有關,亦可因營養不良以致血蛋白過低,甚至久坐不動,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致,但一般都是雙腿同時腫脹的,而出現的過程,都是比較慢性及反覆的。由於其成因跟長期病患有關,因此很多病人亦習以為常,不覺得有甚麼大問題。


很多人甚至以為單腿腳腫,跟雙腿腳腫的成因差不多,這便大錯特錯。兩者的成因完全不同,單腿腳腫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陳伯(化名)雖然已七十多歲,但仍非常壯健,絕不言休,每天仍然會返舖頭,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但數星期前,感覺到左腿有點腫脹,但因未影響行動,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過勞,休息一下便會沒事,怎知腫脹情況愈來愈嚴重,行動也開始有困難,家人也發覺左腿明顯暴脹,陳伯便半推半就地被家人帶去看醫生,最後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赫然發現陳伯左腿肌肉內的深層靜脈有大量血栓,甚至已經伸延到腿部以上!


他立刻被安排到醫院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血栓已伸延到下腹的髂靜脈,而髂靜脈頂部有收窄的情況,醫生診斷陳伯患的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而引致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這情況非同小可,若血栓被沖到肺部,引致「肺栓塞」,可即時致命。醫生立刻替他注射抗凝固的藥物,避免血栓蔓延;再以血管腔內手術,把大腿的血栓清除,而收窄的髂靜脈,則需要植入支架把它擴張。數天後陳伯出院,左腿的腫脹已大大消除。下次再跟大家解釋甚麼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2月8日 星期一

嚴防糖尿腳 年檢護足最重要

數糖尿病併發症,大部分病例都知亦都驚有糖尿腳,擔心對腳會潰爛會發黑。如想預防此症,其實除了控制血糖外,定期檢測足部的神經反應及血流狀況,也是防範截肢風險於未然的關鍵。


「搵條尼龍絲篤腳板底嗰個檢查,真的咁重要嗎?」這對白,幾乎每年勸說資深糖尿病人我阿爸去驗腳時,都會重複一次。


事實很多糖尿病人就算已患病多時,對於糖尿腳年檢有幾重要,仍是不太明白。香港足病診療中心註冊足病診療師林喜民表示:「因為血糖失穩,糖尿病人很容易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及血管病變,尤其是遠端的手腳位置,而足部因為支撐身體重量,在持續受壓下較手部更易形成傷口潰瘍,以致糖尿腳會是此症的常見併發症。」


傷口→潰瘍→截肢


對於足部有「傷口」,任誰都會當是小事。但若糖尿病人有手腳麻痹、感覺轉差狀況,代表已存在血管病變及周邊神經病變的可能,則一個足部的小傷口,原來也有併發截肢的風險。


血管病變:血糖會令血管組織硬化,因血管收窄或鈣化等造成缺血的現象,會令血液循環減慢,在足部血流減少下傷口更難癒合,嚴重會有壞疽情況。


周邊神經病變:神經線靠血管輸送養份,當血管組織硬化輸送功能減弱,神經線因為缺乏養份,亦會出現退化,令神經感覺變得遲鈍。


研究發現,大約3成糖尿病人會有不同程度的足部周邊神經病變,常見有感覺退化表現。「開初很多時是手腳麻痺,患者自述徵狀多是『對腳似是着了襪一樣,觸摸時覺得有層嘢隔住』般,再後神經感覺愈來愈差,更可能有冷熱感覺遲緩,或蟻咬、針拮、火灼等感覺混亂訊號,最嚴重者對腳會完全無晒感覺。而正因為足部感覺遲鈍,一旦患者足部受傷又未能及時發現,傷口被細菌感染,便會引發潰瘍,甚至有可能要截肢。」

基本糖尿腳檢驗


感覺測試:主要用於評估周邊神經病變的可能,包括微壓力測試、震盪測試、痛楚針拮測試、冷熱測試等。


尼龍纖維單絲試驗:主要利用尼龍管刺向足部的微壓力測試。如合着眼進行的患者在10個位置中有4個反應都「不清楚」,評估表現即為不達標。


震盪試驗:將儀器放腳趾頭或趾骨上,由小至大調校震盪幅度作測試,以讀數高低評估患者對震盪感覺有否退化。


血流測試:在觸診外,也可透過超聲波儀器測試足部脈搏,透過下肢血流的「脈搏跳動聲響」強弱,評估有否血管收窄或缺血情況發生。





資料來源: https://podi.com.hk/diabetic-foot-car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2月1日 星期一

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體內多個關節同時發炎,與骨性關節炎不同。骨性關節炎是因為關節受長年累月的磨損所致,而類風濕關節炎則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調,以致免疫系統攻擊關節內的軟組織,導致關節發炎、紅腫、疼痛及僵硬,逐漸形成長期的關節痛。類風濕關節炎最常影響手、腳、手腕、膝,而且會同時影響左右兩邊。換句話說,一旦右邊大姆趾發炎,左邊大姆趾發炎的機會亦很大。另外,類風濕關節炎也會對身體有其他的影響,除了關節痛及僵硬,其他徵狀包括肌肉痛、貧血(血色素低,令患者感到疲倦)。關節僵硬的情況於早上及休息後較差。


足病診療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主要是減低足部痛楚,改善足部功能及活動能力,同時保護足部皮膚及其他組織免受病情影響。在治療開始前,足病診療師會先為患者作詳細的足部檢查,除了評估雙腳的情況外,亦會了解患者的詳細病歷。


以下是足病診療師會提供的服務:


- 足病診療師能處方合適的鞋具以配合患者足部的結構及活動能力,例如鞋墊、關節繃帶等。這類鞋具有不同的軟硬度,較軟的有墊褥的作用,而較硬的鞋具則有固定關節的作用,可以增強足部的活動能力。


- 足病診療師會為患者提供選擇合適鞋履的建議,以及評估患者的情況,處方合適的專業足部護理用品。


- 足病診療師可以指導患者有關正確保護關節的技巧





資料來源: https://podi.com.hk/rheumatoid-arthriti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甲狀腺亢進(下)




甲狀腺亢進治療


要治療甲狀腺亢進,患者初期可服用藥物PTU或Carblmazole,抑制甲狀腺的運作,從而減少荷爾蒙分泌,大約服藥半年至9個月,待外來成因減少,便可降低服藥份量甚至停藥。


若服藥後未有改善病情,醫生可以安排患者飲用帶有輻射性的碘水,當甲狀腺吸收碘水後,輻射性物質會殺死甲狀腺的細胞。醫生會按照患者體重而計算服用的碘水份量,由於碘水進入人體後會被甲狀腺吸收,故此不會對其他器官造成影響。現時仍未有醫學文獻證明服用碘水會增加患上癌症的機會。然而,部分患者在服用碘水5至10年後,甲狀腺可能會提早衰退,需要服用甲狀腺補充劑。


不過,若擔心服用碘水會致癌、眼睛凸出或處於發育年齡不宜飲用碘水,可進行傳統外科手術或微創手術,治療甲狀腺亢進。全甲狀腺切除約需兩個半小時,全身麻醉進行,醫生會在甲狀腺上切開約4至5厘米切口,直接取走甲狀腺,術後可即日進食,住院約3至5天,術後要服用荷爾蒙補充劑。若屬半甲狀腺切除,則不用服食補充劑,惟傳統手術有機會令患處留下礙眼的疤痕,因疤痕組織增生視乎個人而定。


相反,同樣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的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則不會留下疤痕,醫生會在患者的腋下及乳暈位置共切開四個小孔,直徑分別約1.5厘米及5毫米,然後從小孔將儀器放入體內取走甲狀腺,全甲狀腺微創切除手術約需三個半小時,半甲狀腺切除則約兩個半小時,住院3至5天,即日可進食。由於腋下位置較隱閉,乳暈的傷口癒合亦較快,故此術後不會留有疤痕。


甲狀腺手術治療風險


•流血、發炎

•損害副甲狀腺,日後會康復

•傷害聲帶神經線,有機會引致聲沙,但情況罕見



資料來源:  https://thyro.com.hk/hyperthyroidism.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甲狀腺亢進(上)







心跳很快,又「食極唔肥」?各位切勿為此而沾沾自喜,特別是女性,這可能是患上甲狀腺亢進的先兆。甲狀腺的功用是發放甲狀腺荷爾蒙,維持新陳代謝,若免疫系統出現問題,會令甲狀腺不受控地放發荷爾蒙,身體仿如不斷做運動般,引致心跳過快、手震、脾氣暴躁及體重下降,甚至影響排卵等。患者可透過服藥、服用碘水、進行傳統外科手術或微創手術,治療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亢進的成因

甲狀腺的運作與腦下垂體息息相關,腦下垂體會按照身體需要,發放TSH指令吩咐甲狀腺分泌FT3及FT4荷爾蒙到心臟、肺部及腎臟等,而在血液內的甲狀腺荷爾蒙亦會向腦下垂體作出反應,控制所發放的荷爾蒙數量,惟若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甲狀腺會不受腦下垂體控制而不斷發放荷爾蒙,引致甲狀腺亢進。患者以女性較多,男女患者年齡以25至30歲為主。

甲狀腺亢進徵狀

患者會出現心跳過快、手心冒汗、發熱、手震、偏瘦或脾氣暴燥等徵狀。部分患者亦可能會有經期不準,甚至影響排卵的情況。


甲狀腺分泌會過低嗎?

甲狀腺除了會分泌過多外,亦有機會因慢性甲狀腺炎引致分泌過低。當患者長期出現甲亢徵狀,甲狀腺會提早衰退,甲狀腺組織慢慢被疤痕取代,引致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少,出現易累、易胖或腳腫等症狀,成因不明,患者需要服用甲狀腺補充劑


甲狀腺亢進檢查方法

血液測試:檢測TSH、FT3、FT4




資料來源:  https://thyro.com.hk/hyperthyroidism.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15日 星期五

應否穿壓力襪?

近年壓力襪的使用漸漸普及,既有跑步及行山人士歡迎的「運動型」,亦有愛美一族使用的「瘦腿型」。 這類普及化的壓力襪,原理多源自傳統用於控制靜脈曲張的「醫用型」壓力襪。特點是使用「漸進式壓力」, 即壓力由腳跟開始向上沿小腿及大腿方向續漸遞減,在腳跟位置的壓力最大,小腿或大腿位置的壓力最輕。


此原理是仿照足部活動時,小腿肌肉的收縮及放鬆,令血液向上輸送,避免血液於小腿及足踝位置積聚,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下肢靜脈所受壓力。 一般醫用型壓力襪用於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靜脈等患者,具舒緩症狀、減慢病情惡化功效。由於這類襪的壓力較大,故應該於醫護人員指引下使用,而包裝上亦會註明該襪提供之壓力度數,以防誤用。


誤用可致靜脈曲張

曾經有病人誤以為穿緊一點的襪也可有同樣功效,結果反令血液循環更差及足部發脹。因普通襪的設計,最緊的地方一般在襪的頂部,即大腿或小腿位置,這樣會令足部血液回流更困難。早前亦有報道指,長期穿設計不當的美腿壓力襪,可令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運動壓力襪理論上可支援及承托肌肉、減少肌肉震動而減低運動時的疲勞及勞損。至於瘦腿型壓力襪,恐怕只是推廣宣傳伎倆,現未有任何醫學數據支持,用家別抱太大期望。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veno.com.hk/varicose-vein-media-news-36-chine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1月5日 星期二

波子骨痛/蹠骨炎




即前腳掌痛,痛楚可以很輕微,但嚴重時患者會痛得無法站立或走動。有時患者會感到刺痛或腳趾麻痺的感覺,亦有人覺得像在石春路上走動一樣。波子骨痛/蹠骨炎是常見的足部問題,有多種不同的成因,例如穿着不合適的鞋履、過重或患有其他疾病(例如關節炎)。


波子骨痛/蹠骨炎常見於第二、三及第四隻腳趾與前腳掌之間的位置,厚繭亦較容易在這位置上形成。波子骨痛/蹠骨炎可能只影響其中兩隻腳趾但同時影響雙足亦有可能。


以下是部份引致波子骨痛/蹠骨炎及足底筋膜炎的例子 (包括相關的疾病)


不合適的鞋履

-高跟鞋或過緊的鞋履會限制腳掌於鞋內的空間,增加足部壓力


過重

-令足部壓力增加


年紀

-老年人較易患上波子骨痛/蹠骨炎,因為足部的脂肪會隨年紀變薄,令雙腳的壓力增加,較易感到痛楚


足部骨骼結構

-高弓足、扁平足均會增加患波子骨痛/蹠骨炎的機會。錘狀趾(腳趾的第二節彎曲)及拇趾外翻都是這問題的成因


高度奔跑的運動

-例如跑步、網球等均會增加雙腳的壓力


受壓性勞損

-有時會發生在跑步及其他運動員身上,患者會感到突如其來的痛楚


關節炎、痛風或關節腫脹


腳部水腫


糖尿病

-可能會刺激到足部的微細神經線



常見治療方法:

我們會為腳痛患者提供專業評估,找出腳痛的成因及相關受影響的關節及肌肉,針對病因給予適當的治療。而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輔助治療:冷敷或熱敷可減少肌肉疼痛及舒緩肌肉緊張

運動治療 : 以伸展運動放鬆小腿及足部肌力

鞋墊 : 使足部得到較好的承托,使足部肌肉得到休息,減少勞損機會

鞋履 : 為腳痛患者選配合適的鞋履


 



資料來源:  https://podi.com.hk/foot-pain-cause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