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靜脈曲張會引起什麼問題?





靜脈血管瓣膜閉鎖不全會導致靜脈系統的血壓上升,令患者出現腳痛、心悸、皮膚痕癢及有「腳重重」的感覺,而曲張的靜脈亦容易受傷出血及發炎。靜脈曲張除了因為腫脹的血管影響外觀外,靜脈曲張的患者亦會有腳腫、腳跟皮膚變深色,甚至是抽痛的感覺。由於腫脹的血管會擠壓到附近的神經線,於是患者會感到腳痛。如果血管腫脹的情況惡化,腳跟及足踝位置的皮膚有機會出現潰痬。長期站立/坐下均會導致病情惡化。



使用漸進式壓力襪可有效改善靜脈曲張,詳情請瀏覽漸進式壓力襪
http://veno.com.hk/compression-stockings-hkm.html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壓力襪? 請瀏覽選擇壓力襪
http://www.podi.com.hk/compression-stocking.html






資料來源: www.veno.com.hk/varicose-veins-symptom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小腿無力的警號

五十多歲、有多年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走路時總感到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特別在上樓梯或斜路時更痛,要不時停下休息,待痛楚減退後才繼續上路。


他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情況一直無好轉,後來醫生發現他的下肢脈搏非常微弱,轉介給我治療後,終發現周先生患「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腳痛成因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

該病的典型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無異樣,每當行走若干路程後,下肢肌肉才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再現,主要痛處亦多在小腿。若患者忽視治療,有研究指,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潰瘍、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一旦證實因動脈血管阻塞致腳痛,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刺激血管增生,改善病情。不過,當運動與藥物治療均無效,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方法是在患者下肢開一個小洞,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到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至於嚴重阻塞情況,便需要「搭橋」,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

周先生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手術,術後兩天便如常活動,1個月後已可做運動了。雖然手術成功,但周先生必須馬上戒煙,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長途機易有靜脈栓塞 亂按壓可致命

俗稱經濟艙症候群的深層靜脈栓塞(DVT)是因血栓阻塞血液流動引起,與水腫不同,只會單腳腫痛甚至「鴛鴦腳」,除搭長途機久坐不動有機會發病,更有整晚盤腿「煲劇」人士煲出禍!有外科專科醫生提醒,遇到類似症狀要盡快求醫,切勿胡亂按摩或按壓患處,因處理不當有機會令血栓在靜脈脫落,再經血液流走到肺部,引起肺栓塞致命。

動脈負責將血液由心臟送往各器官,靜脈則負責將血液由器官帶回心臟。下肢靜脈主要分表淺靜脈和深層靜脈,前者在表皮與脂肪之間,深層靜脈則位於肌肉間,負責將含二氧化碳及廢物血液,送到肝及腎過濾,再帶回心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深層靜脈栓塞是指靜脈中現血塊,最常在小腿位置出現,小腿並因長期積聚血液而紅腫。若病發位置較近大腿或盆腔,栓塞情況或更嚴重,腫痛加劇。更可怕是,一旦靜脈將帶血栓的血液回流至心臟及肺部,可能會塞住肺部血管,病人將呼吸困難、胸口痛及休克,甚至死亡。

除肥胖、懷孕、曾接受手術人士高危,搭長途機久坐不動再加飲水不足,亦有機會形成血栓。謝卓華更透露,曾有臨床個案,患者因整晚盤腿「煲劇」發現腳部腫痛遲久不散,到求診才確定是DVT。此外,癌症患者也高危,因他們的血液較常人凝固,而部分盆腔受壓相關特殊病都可引致嚴重DVT,惟病例較少。

遇上DVT,有病人誤以為只是肌肉腫痛沒有求診。謝提醒,一旦發現只是單腳腫痛,而自己又是曾接受手術或坐過飛機的高危人士,求醫前切勿用任何形式按壓患處,因有機會因按壓刺激血栓脫落,最終引發肺栓塞。

診斷DVT,醫生會透過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先找出血栓位置,再處方三至六個月的薄血藥,阻止血凝固擴散,令血栓自然分解,一般復發機會微。不過,因癌症或特殊盆腔問題引致的DVT,服薄血藥時間需更長,如發現血管收窄,更需考慮植入支架或以微創手術將血栓吸出體外。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經濟客艙症候群

長假期,港人最愛出國旅行,但坐長途航班動輒要呆坐十多小時,除了長時間坐著找娛樂打發時間,有人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連水也少喝,於是雙腿全程垂著不動,這便有機會出現「經濟客艙症候群」。


此症候群成因是腿部肌肉缺乏運動,導致靜脈血液停留不動,形成血塊,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典型症狀是小腿腫脹疼痛,但亦有小部分沒有徵狀。不過,若血塊脫落,隨血液沖到肺部,便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雖然醫學上稱為「經濟客艙」症候群,但也不代表商務或頭等艙免疫,本人便遇過頭等艙乘客出現此情況,關鍵是腿部全程垂著不動,肥胖、孕婦或本身已有靜脈曲張人士,風險亦較高。

許多人應該試過下機時雙腳脹脹的,或擔心會有事,其實坐了數小時,有此情況亦屬正常。有研究指,在5,000名沒有患靜脈曲張的長途機(航程4小時或以上)乘客中,經超聲波掃描後,當中約4%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但大部分情況輕微,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更屬少數中的少數。

不過,無論機會多微,這不幸情況仍有可能出現,所以坐飛機時,應間中站立、步行,或在座位上伸展腿部,讓下肢肌肉多活動;並應避免在航程上飲酒;亦可穿壓力襪。若乘機後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便應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b6%93%e6%bf%9f%e5%ae%a2%e8%89%99%e7%97%87%e5%80%99%e7%be%a4-1287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