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星期四

靜脈曲張 診斷與治療新知 (下)


患者兩難

不過,即使已經確診,許多患此症人士都常面對一個「兩難」:他們既擔心病情繼續惡化會進一步影響活動能力,但另一方面,又憂慮手術後需要長時間休息,影響工作,在考慮接受治療與否,猶豫不決,結果不必要地長時間承受病症帶來的不適與不便,又耽誤了及早治療的黃金時機。

建議病人應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在病情持續惡化前及早介入。現時治療靜脈曲張,無論是傳統的外科切割手術、微創的射頻或激光消融術,以至較新的黏合劑注射等,其原理都是用不同方法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或堵塞。被清除或堵塞的靜脈都是已失去正常功能甚至是有害的靜脈,即使留在身體,對血液循環已幫不上忙,反而令功能更差。

再者,下肢的靜脈血管像一個網絡般錯綜複雜,其功能是把血液由腿部帶回心臟,但當其中一組靜脈發生血液逆流時,血液便會過量地積聚在小腿,要靠健康的靜脈努力地把積聚的血液帶回心臟。久而久之,本來健康的靜脈,亦會因負荷過重而變壞,加入靜脈曲張的「行列」。

醫生透過超聲波,找出已損壞的靜脈血管,並透過各種方法將之清除、封閉,不但可把血液逆流消除,更可減輕其他正常靜脈的負荷,痛症減少,患者的活動能力亦得以改善。

治療後復發機會高嗎?

不少病人擔心靜脈曲張治療後的復發機會。當然,任何手術若不正確地進行,復發率可以很高。因此,有血管外科訓練及經驗的醫生,現時都會於手術前以超聲波作詳細檢查,準確找出有問題的靜脈,以適當方法清除,留下功能正常的靜脈,把復發機會降至最低。以現時之科技,已處理的靜脈再出現一模一樣狀況的機會,可說微乎其微,要知道,我們下次的靜脈血管,並非只有一條或數條,而是個錯綜複雜的網絡系統,即使手術後,餘下本是正常的靜脈,亦可因保養不當而慢慢變壞。無論之前的手術怎樣成功,總也不能保證腿上所有靜脈以後不會出問題。

因此,患者在手術後仍要小心避免風險因素,例如避免長時間站立、做適量的運動、多穿壓力襪等,以減少下肢靜脈長期受壓。無論復發原因是什麼,所有復發的個案都是複雜的,若要醫治,手術前的詳細檢查、全面血管外科技術,以及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都是少不了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靜脈曲張 診斷與治療新知 (上)

靜脈曲張是都市人常見的血管毛病。醫學界曾估計,現時約兩成的成年人口,受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問題困擾。此症雖不會直接致命,但對患者帶來的種種不適和不便,以至對他們生活質素的影響,卻往往非常深遠,臨床上亦有不少患者習慣「死忍」而致病情嚴重惡化,因此有必要為讀者闡釋各種診治資訊。

人體的下肢靜脈有點像活塞的瓣膜,功能是阻止血液倒流,使靜脈像單程路,血液只能流向心臟,不能返向流動。若腿部靜脈瓣膜功能正常,血液便會隨地心吸力向下回流,令靜脈血壓增加,隨之而來的,是腿部靜脈慢慢腫脹彎曲及變形,最終導致下肢靜脈曲張。

分為6期

此病臨床上分為6期,第1至3期為早至中期,主要徵狀包括下肢皮膚出現明顯可見的蜘蛛網,或彎彎曲曲的「青筋」,甚至感到小腿腫脹、痠痛,但此階段患者並非一定要動手術。當病情發展至第3期以上,即腳眼位置皮膚變深色,出現痕癢及傷口等病徵,屆時便需及早接受手術,阻止病情惡化。現時的靜脈曲張治療已有很多微創選擇,但臨床上最重要的是,病人必須於治療前接受準確的診斷,讓醫生為不同程度的個案提供相關的治療及護理建議。

要作出準確診斷,醫生要先了解患者病歷,並做臨床檢查,而「多普勒超聲波血管掃描」(Duplex Ultrasound Scan),能準確顯示功能不良的靜脈血管,有助醫生為病人制訂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現時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治療前,都會以超聲波作詳盡檢查,患者接受掃描期間須站立不動,醫生會在病人腿部不同位置按壓,使靜脈血液流動,以找出有問題的靜脈。現時這類檢查已可在診所內進行,醫生由問症、檢查、掃描到診斷可「一站式」地完成,不用像舊日般,病人要另外到別處掃描,再等候報告。

這種診斷方式其中一個好處是,醫生可第一身地因應出現問題的血管情況,即時計劃治療方案,大大提高治療效果。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 續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客艙症候群

長假期,港人最愛出國旅行,但坐長途航班動輒要呆坐十多小時,除了長時間坐著找娛樂打發時間,有人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連水也少喝,於是雙腿全程垂著不動,這便有機會出現「經濟客艙症候群」。


此症候群成因是腿部肌肉缺乏運動,導致靜脈血液停留不動,形成血塊,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典型症狀是小腿腫脹疼痛,但亦有小部分沒有徵狀。不過,若血塊脫落,隨血液沖到肺部,便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雖然醫學上稱為「經濟客艙」症候群,但也不代表商務或頭等艙免疫,本人便遇過頭等艙乘客出現此情況,關鍵是腿部全程垂著不動,肥胖、孕婦或本身已有靜脈曲張人士,風險亦較高。

許多人應該試過下機時雙腳脹脹的,或擔心會有事,其實坐了數小時,有此情況亦屬正常。有研究指,在5,000名沒有患靜脈曲張的長途機(航程4小時或以上)乘客中,經超聲波掃描後,當中約4%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但大部分情況輕微,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更屬少數中的少數。

不過,無論機會多微,這不幸情況仍有可能出現,所以坐飛機時,應間中站立、步行,或在座位上伸展腿部,讓下肢肌肉多活動;並應避免在航程上飲酒;亦可穿壓力襪。若乘機後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便應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b6%93%e6%bf%9f%e5%ae%a2%e8%89%99%e7%97%87%e5%80%99%e7%be%a4-1287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