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隱蔽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2)




甚麼是腹主動脈瘤?
全身的血管都有機會出現血管瘤,其中最常見的是腹部和胸腔,這是因為主動脈較粗,承受的壓力較大。長長的一條主動脈按不同位置分成幾個部分,例如主動脈弓﹑升主動脈﹑降主動脈及腹主動脈。腹主動脈大概在肚臍附近,然後分成兩條血管進入大腿,在此段血管產生的動脈瘤稱為腹主動脈瘤。有此研究認為,由於腹主動脈在進入大腿時由原本3cm縮窄成1-2cm,管徑的差異產生血流壓力差,故較容易出現病變。因為關係著很多內臟系統的血液循環供應,腹主動脈瘤破裂的後果可以相當嚴重。


流行率:
腹主動脈瘤流行率,香港的數據不多,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112月所發表為期三年共10100名沒有腹主動脈瘤病歷的香港市民參與的普查研究,在接受腹部超聲檢查後共發現96人患有腹主動脈瘤,半數患者的腹主動脈瘤是3-3.9cm,而5cm以上的亦佔17%。外國資料統計,60歲以上人士若是照腹部超聲波的話,約有百分之五會發現腹部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瘤問題。





成因

至於腹主動脈瘤的成因,主要是與血管老化有關。
在正常狀態下,血管應是具有彈性且平滑,可承受一般血液的流動及輕微的壓力,當年紀漸長或種種原因,血管的彈性變差,血管瘤便有機會形成。由此可見,血管硬化是血管瘤的重要誘因,故此除了高齡(年齡在50歲以上)之外,凡是與血管硬化相關的疾病都有潛在患腹主動脈瘤的可能,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抽煙等等,簡單來說,腹主動脈瘤的誘因與心臟病相當類似,發病的群組亦相同。其中以男性的發病多於女刎性,主要是因為此病可由吸煙引起,一般相信吸煙人口男性多於女性。

(續)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醫藥人 ISSUE 145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隱蔽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1)



隱蔽的定時炸彈

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瘤」於大眾市民來說實在陌生,我們周圍認識的人當中,從來就沒聽說過有人患這麼一個病。

沒聽說過的原因,是因為可能連患病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更且,他亦來不及告訴你。

打問報章雜誌健康版,如果看到關於「動脈瘤」標題的,讀者通常都興趣不大;如果題目是「主動脈瘤」,讀者更是滿腦疑問,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是「腹主動脈瘤」,那就索性跳過不看好了。原因是腹主動脈瘤太過陌生,也太少見。

現實中,腹主動脈瘤是不是真的如想像中那麼少見?
腹主動脈瘤占這個名可說是相當拗口,簡單的說,就是在主動脈血管上長了個瘤,位置剛好就在腹部,所以稱為腹主動脈血管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 AAA)腹主動脈瘤,若一旦夏裂,死亡率高達八成。


這個病是不是很罕見?

據香港中文大學2011年鼇調查數據,在英國腹主動脈瘤破裂的發生率是每10萬人中有13人,美國4.4人,香港則約為1.9人。

在美國每年約有15000人死於腹主動脈瘤,據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所以醫院報告,香港每年約有一千宗主動脈瘤新症,120-150宗死亡個案。重要的是,如果了解腹主動脈瘤,這些死亡個案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主動脈:
主動脈(Aorta)是人體最大的一條動脈血管,起源於左心室,最主要的功能是作為運送血液的通道。血液循環是人體一個重要結構,心臟將含氧的血液經由主動脈帶到下肢血管,以完成血液運輸。主動脈可分為胸主動脈(Aorta Thoracalis)和腹主動脈(Aorta Abdominalis)兩大部分,兩者都有機會出現動脈瘤,而胸主動脈瘤較腹主動脈瘤少見。


動脈瘤:
主動脈血管是一條中空的管道,管壁由三層結締組織組成,具有一定彈性,可承受一般血液流動及輕微撞擊的壓力。當我們年輕時,主動脈內壁平滑無缺,但當年紀漸長,動脈血管開始硬化,彈性減低,血管壁便會變得脆弱,加上仍要承受血液的壓力,若是血管壁彈性欠佳,便會如氣球般脹大,就是動脈瘤(Aneurysm),也稱為真性動脈瘤。

可以想像,如果動脈瘤愈大,血管壁變得愈薄,便愈有破裂出血風險。除破裂出血,也有動脈血管瘤形成後造成血液擾流
(Turbulence)形成血塊而導致中風的可能。


假性動脈瘤:
假性動脈瘤(Pseudoaneurysm)則並非血管像氣球膨脹,而是血管內層某處出現撕裂或破損,然後被主動脈附近的軟組織包圍,形成「腫塊」,與真性動脈瘤最大分別是不具有三層結締組織的血管壁。如果假性動脈瘤太大的話,亦需要跟進處理。
(續)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醫藥人 ISSUE 145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靜脈曲張 可影響深遠 [下]





及早護理延緩病情
一般而言,靜脈曲張的早期症狀包括雙腳乏力﹑酸痛﹑腫脹和睡眠時經常出現抽筋﹑血管明顯等情況。謝醫生認為,這時候患者可及早作出護理,以紓緩不適情況。他建議:「患者應先從日常生活改善,如避免長期站立﹑減輕體重﹑減少穿高跟鞋等;若情況未有改善,可使用外用藥物及穿著壓力襪來減輕有關症狀,藉此減慢靜脈變壞情況,延緩病情。」
使用含Heparin成分的啫喱狀藥膏為患處按摩是常用的方法之一。謝醫生表示:「由於Heparin成分能提供消炎及消腫作用,加上按摩可有助血液循環,所以對早期靜脈曲張所引致的不適都能起著一定紓緩作用。」


病情嚴重或須介入治療

當靜脈曲張出現之後,變壞了的靜脈是無法修復的,所以患者如屬第四期或之後的嚴重情況,很可能要接受介入性的治療。謝醫生稱:「注射治療﹑傳統外科手術和微創手術是常用的三種方法,目的是清除患者體內已變壞的靜脈,以減輕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現時除了傳統的大隱靜脈結紮及剝離手術外,醫生亦可透過各類型血管腔內手術,以微創的方式,放入激光或射頻導管,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及閉塞。由於傷口細小,手術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在診所內的手術室進行,無須住院。當然,合適與否亦要視乎病情及病人的狀況,平衡風險,故手術打的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壹週刊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靜脈曲張 可影響深遠 [上]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約有兩至三成成年人患上靜脈曲張,男女比例是一比二。由此可見,靜脈曲張的病發率實在不低。因此我們應該對此症要有深入了解和認識,在病情惡化前及早診斷及護理,如透過外用藥膏為腿部按摩﹑使用壓力襪﹑或接受介入性治療等。否則,當病情嚴重時才正視問題,雙腳很可能已出現皮膚炎或潰瘍等併發症,影響深遠。


可致嚴重併發症
不少人認為靜脈曲張只會影響外觀,是常見的「老」毛病之一。不過,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強調,這觀念不盡正確。「靜脈曲張可分為六期:第一期患者皮膚會出現蜘蛛網血管;二至三期的患者表皮會呈現靜脈凸起和腫脹情況;延至第四期便會出現皮膚變黑;最後如惡化至第五期形第六期的時候,更可能會引致皮膚炎﹑皮膚潰瘍,甚至傷口破裂而流血等嚴重併發症。所以是不能忽視的健康問題。」

謝醫生解釋:「靜脈曲張其實可發生於胃或食道等身體多處地方,不過出現在下肢較為常見。原因是下肢靜脈是要透過瓣膜幫助,才能令血液反地心吸力地向上遊。但如果家人曾患靜脈曲張﹑經常長時間站立﹑體重過高﹑長期負重,懷孕,都會有可能令下肢瓣膜出現毛病,令血液隨地心吸力的影響而不斷下游,結果使下肢血管內壓不斷上升,出現不同程度靜脈曲張的症狀。」
(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壹週刊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靜脈曲張瓣膜閉合不全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1)







腳痛成因眾多,常見的有關節痛症﹑肌肉拉傷和筋骨疼痛等,雖然由血管疾病引起的腳痛十分普遍,但由於認知不足許多患者至曉期才確診,因此增加了治療困難。

動脈血管阻塞 嚴重者或需截肢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可引致腳痛,謝卓華醫生解釋由於動脈硬化,令血管壁失去彈性及增厚,導致血管通道收窄,血液因此難以通過而造成血管阻塞。患者的腳部若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便容易出現麻痺及疼痛等問題。最典型的情況是「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即病人躺下或坐下時沒有不適,但行走一段距離後(由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腳部會開始疼痛,需要立即仕下休息,數分鐘後情況才會好轉,但愎恢復走路相約距離後,病人會再次感到疼痛,情況就這隸不斷反覆。

「間歇性跛行」引致的疼痛主要發生於小腿肌肉,嚴重者會伸延至大腿及臀部肌肉。病情若持續惡化,患者的皮膚會出現潰爛,甚至需要截肢。


治療先從對付誘因下手
診療時醫生會以問診及觸診等檢查方法判斷,同時量度患者的足部及手部血壓,以對比足部的血液供應情況。至於治療方面主要分為兩大範疇,包括治療致病誘因,例如戒煙﹑控制血糖和血脂等;以及增加血液流量以解決疼痛問題。


謝卓華醫生表示,有些患者因為腳痛而不願走動,此舉除影響生活質素外,更會使病情持續惡化,因此建議患者應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例如散步﹑行山和游水等,促進新陳代謝之餘更有助回反血管彈性。藥物方面,Cilostazal可於血管內發揮作用,避免血小板積聚,並能擴張已收窄的微絲血管及促進血管增生,患者服用六個月後行走的距離可逐漸增加。如症狀嚴重,患者可選擇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術前先透過血壓檢查及電腦掃描得悉血管內的情況,手術時則以血管成型術及支架(Angioplasty & Stenting)將已阻塞或收窄的血管打通或擴張,或進行動脈繞道手術。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長期站立工作 慎患靜脈曲張 (下)


生活習慣舒緩不適

針對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視乎病情而決定,如病情較輕,可透過藥物及壓力襪以減輕症狀。謝醫生建議患者可使用含Heparin成分的啫喱狀藥膏為腿部作按摩,Heparin具消炎及消腫功效,減輕靜脈曲張所引致的不適,而按摩亦有助血液循環。「我亦會建議患者避免穿高跟鞋以減輕小腿壓力,平日即使要長時間站立,也可以站一會,走兩步,又或者站立時穿著壓力襪。但要注意,壓力襪的作用是幫助血液回流,並減慢血管變壊,但並不能令有問題的靜脈消失。」




注射及手術治療

當病情嚴重,仍是需要介入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治療靜脈曲張主要有三個方法:注射治療﹑傳統外科手術名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

謝醫生指出,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適用於輕微個案,過程由超聲波導航,找出有毛病的血管進行注射以封閉靜脈。而傳統外科手術就是利用外科手術清除有問題的血管,此方法需要全身或半身麻醉,安全但創傷較大。而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是透過以極為幼細的激光或射頻導管,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微創手術的傷口細小,不用全身麻醉,復原時間較快,一般在手術後第二天便可恢復日常活動。」

謝醫生忠告病人不應因懼怕手術而逃避治療,如發現自己患上靜脈曲張,應及旱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法。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東周刊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長期站立工作 慎患靜脈曲張 (上)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長時間站立?教師﹑售貨員﹑服務業等,每天均需要長時間站立,增加患上靜脈曲張的機會。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靜脈曲張是都市人普遍的毛病,甚病徵不單影響外觀,更會令雙腳容易疲累及疼痛,若情況惡化更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如靜脈濕疹﹑膚色變黑及潰爛等。



血液倒流引致
靜脈曲張有多普遍?謝醫生謂,成年人中有兩至三成人都患上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而男女比例是一比二,高危者包括長時間站立的工作﹑家族遺傳﹑懷孕及體重過高。

「『靜脈曲張』的正確醫學名稱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病理成因是靜脈瓣閉合不全,由於下肢靜脈是透過瓣膜的幫助,令血液反地心吸力地向上流,當瓣膜出現毛病便會引致血液逆流,升管內壓力上升,久而久之靜脈便會腫脹變曲。」



不單影響外觀

很多人以為靜脈曲張只是影響外觀,所以不作任何醫療處理。謝醫生解釋,靜脈曲張不單止是外觀問題,當病情嚴重,亦可是健康問題,患者早期感覺雙腳酸痛﹑疲倦﹑腫脹,睡眠時抽筋亦是常見的徵狀,若然不適當處理有機會繼續惡化。「靜脈曲張可分為六期,皮膚表面出現蜘蛛網血管屬一期患者,二至三期患者會在表皮看到靜脈凸起及腫脹,延至四期便會出現皮膚變黑,最後若惡化至五至六期會引致皮膚炎及皮膚潰爛,若傷口破裂更會流血不止。」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