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通波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通波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腳趾上的傷口

七十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周婆婆,最近數年發覺走路時右腿經常感到沒力,她一直以為年紀大就是這樣,沒有理會,反正影響不是很大,走路少點便是。直至數月前發現其右足的拇趾出現傷口,而且已近瘀黑,家人知道後,連忙帶她來求診,經檢查後,始發現婆婆的問題源於「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需安排手術治療。

「足部動脈血管阻塞」通常是一個慢性的血管阻塞毛病︰患者因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壁變厚,形成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影響供血至下肢肌肉與皮膚。在供血不足下,即使輕微損傷,傷口也可能因缺血而不斷惡化,演變成壞疽、潰瘍、甚至需要截肢。

不少長者都好像周婆婆般,若拖延至病情嚴重時,才肯求診,在這個階段,血管外科醫生通常需要透過微創手術,將阻塞或狹窄的動脈血管,以「血管成形術」將其「打通」,但病情越嚴重,手術難度就越高;若通不開,甚至需要以「搭橋」手術,重做新的血管。

幸好周婆婆於接受下肢動脈「通波仔」手術後,下肢供血增加,不單傷口慢慢愈合,甚至走路時的腳痛無力情況,也大大改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主動脈瘤爆破前有徵狀

步行時突感腹背痛、走路及說話困難甚至頭暈,或是主動脈瘤爆破徵狀。主動脈瘤可出現在胸腔或腹腔,九成個案由血管硬化引起,令動脈如氣球般膨脹,當承受不 住血流而爆破,死亡率高達八成。有血管外科醫生指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新症,可透過手術醫治,但港人對該症欠認知,有六成個案到主動脈瘤爆裂才緊急入院,大 大減低生還機會。

主動脈是人體最大血管,負責將帶氧血液傳送全身,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及吸煙等因素,會令主動脈變得脆弱及硬化,部分血管可膨脹如氣球,形成主動脈瘤,兩至三成屬胸主動脈瘤,其餘為腹主動脈瘤。

美國梅約醫療中心(Mayo Clinic)血管微創中心教授William Stone指,主動脈瘤會令血管壁變薄及失去彈性,一旦無法承受血液流通便會爆破,死亡率達八成。

 

 

本港每年千宗新症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血管外科主任鄭永強表示,本港每年約有一千宗主動脈瘤新症及一百五十至二百宗死亡個案。隨着港人壽命延長,預計此類血管退化疾病會趨升,而港人飲食西化,糖尿病及高血壓年輕化,可能使主動脈瘤發病年齡下降。





伊利沙伯醫院血管外科副顧問醫生謝卓華指,小部分個案可感到腹部有腫塊「跳跳下」,但多數初時無徵狀,到接近爆破邊緣才感腹背痛及頭暈。本港未如歐美般推行主動脈瘤超聲波普查,因巿民缺乏認識及長者害怕做手術,不少個案均在爆破後才送院。

該院由一九九八至二○○七年共有二百五十三宗病例,急症個案佔六成,立刻做手術仍有三至四成病人死亡,非急症個案的手術死亡率則近乎零。

鄭永強補充,主動脈瘤每年增長約五毫米,當直徑大於五厘米,一年內爆破風險為一成,便應做手術。

醫生會視乎血管瘤形狀及大小,才決定採取開刀或微創手術,前者以人工血管取代血管瘤的動脈,術後需留醫五至九日;微創手術只需在大腿兩側開啟小洞,將支架置入主動脈,以「通波仔」原理令血液流通,只需留院三日,四至六星期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價錢較昂貴,約需九至十萬元。




資料來源: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