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消費者委員會 - 有關於「壓力襪表現」的報導

 
 

靜脈曲張人士注意10款壓力襪表現參差

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上班族例如空姐、教師及售貨員,以及少活動或是靜脈瓣膜老化的長者,都是罹患靜脈曲張的高危族群。為了減緩腿部的不適症狀,不少人會穿着壓力襪來預防靜脈曲張。本會測試了10款聲稱屬預防或保健性的壓力襪,包括7款及膝襪及3款襪褲,售價由$139至$468。測試發現部分型號所提供的壓力表現未如理想,當中3款或未能有效促進血液回流。此外,大部分型號都未有提供詳盡的尺碼資料,消費者難以根據其雙腿的粗幼選擇合適的尺碼。

 

若設計不妥當 穿了比不穿更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設計有問題的壓力襪,較緊的地方倒轉在腿部較上位置,可能是小腿位置,於是就像有條橡皮筋綁着腳部,造成止血帶效應,血液要去到心臟更困難,失去了壓力襪幫助血液循環的原意。如果因為壓力的設計不妥當,對血液循環造成壞影響,穿了比不穿更糟。

坊間不少瘦小腿瘦腳的壓力襪,這些大部分都是低壓力的壓力襪,壓力值一般不高,維持於15-20mmhg,對身體風險應很低,但相對地未必能有效瘦小腿。想穿高壓力值的壓力襪,最好詢問醫生意見,假如病人本身有其他血管問題,例如周邊血管阻塞、血管閉塞等,若在不知情下自己買壓力襪穿著,只會令腳部更不適。

醫生又指壓力襪多穿多洗,會鬆弛屬正常現象,建議長期穿著的人士,約半年更換一次壓力襪。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醫生人手

 政府計劃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期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從管理角度,以此方法去改善醫生的供求情況,實在無可厚非。而坊間亦有很多討論,說現時手術排期長,增加醫生便能縮短輪候時間。真是這麼簡單嗎?
 

現時看到政府的政策,似乎引入的醫生不少是非專科醫生,在香港仍需要接受專科訓練,才能成為有自主能力的專科醫生。那麼這便不是簡單的人手供求問題,讓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以外科手術為例,有資格「操刀」去負責手術,一般也需要從醫學院畢業後,接受最少4至6年的專科訓練,若牽涉一些複雜的手術,往往要10年以上的培訓。而受訓中的醫生,需要每年呈交參與手術的數目,這數字是不能少於專科醫學院所訂明的下限,以確保質素。


即是說,一間醫院能訓練出多少名外科醫生,是受限於該醫院的手術數目,筆者曾經擔任外科專科醫學院委員一段長時間,他們每年的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因應每間醫院的手術數目,去決定受訓醫生名額。總不能降低門檻,濫竽充數吧?


那為何不把手術數目提高?其實醫院裡手術室的使用情況,已經接近上限,每天的手術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日間甚少有空置待用的手術室;即使加班在晚間做手術,有足夠的病床及配套去支援嗎?


現時深切治療部的病床是常滿的,不時有手術因缺ICU床要押後或取消;甚至普通病床,在流感高峰期,也會出現短缺;病房的走廊長期排滿一張張的「加床」,情況跟多年前的「帆布床陣」一樣「壯觀」;專科門診的診症室不足,「孖房」是常態,甚至坐在走廊診症也不足為奇,私隱在這裡是奢侈品!想在手術前後安排電腦掃描檢查嗎?對不起,要等上年計!


需要的,還有新醫院、手術室、病床等各種配套。這是醫療體制的問題,醫生人手,只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血栓與疫苗

最近全世界的焦點,都在COVID-19疫苗上,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就是疫苗跟血栓的關係。血栓是當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引致血管被堵塞。筆者日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跟血栓有關的疾病,此課題可說是息息相關。
 

在疫情出現不久,已有數據證明受COVID-19感染的病人,會較容易出現血栓,醫生需要以薄血藥,去減低血栓出現的機率及其風險。

至於COVID-19疫苗,剛於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從科學角度提出,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可能引致血栓;而歐盟藥品監管機構亦已表示,罕見血栓應被列為AZ疫苗的一種非常罕見副作用,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罕有不良反應引起。大家不用擔心,AZ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但也不妨了解一下該理論是怎樣的。

之前提及過,血栓的成因,不外乎三種因素:
1. 血液流動受阻;
2. 血管壁受損;
3. 血凝固力失衡。

現時醫學的推算是,AZ疫苗極罕有地令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去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令血小板釋放出物質,引致血凝固力失衡,並破壞血管壁,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進一步令血液流動受阻,令更多血塊形成,出現惡性循環。但請留意,這是極罕有的併發症,根據英國的數據,2千萬劑疫苗被注射後,出現19個死亡病例,即是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給大家一點概念,照電腦掃描檢查時所注射的「顯影劑」、受細菌感染時服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致命過敏性反應的風險,分別大概是百萬分之八及百萬分之五!但兩者我們每天仍在使用,因為這樣低的風險,宏觀上仍是可以接受的。AZ疫苗其實比照電腦掃描,或服用抗生素還要安全!

現時在香港可以注射的兩種疫苗,全球已經使用數以千萬劑,均沒有數據證明會引起類似的血栓,這方面大家實在不用過分擔心。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單腿腳腫與「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下連接着腿部,上連接着腹部,下肢的血液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但其所處位置,異常擠擁,前面有動脈血管,後面有腰椎骨骼,附近亦有子宮、卵巢、直腸、膀胱等盆腔內的器官。這些器官若有任何異樣,就有可能壓迫到髂靜脈,令其收窄,甚至閉塞,輕者引致腳腫,嚴重的可至發炎疼痛、栓塞、潰瘍等。這就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的原理。

而其中最常見引致壓迫的,就是左腿的髂靜脈,前面被動脈,後面被腰椎,像三文治般的夾在中間。曾經有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多達兩成人的髂靜脈有受壓情況,但大部分臨床上是沒有症狀的。而有嚴重靜脈曲張症狀的病人中,大約2%至5%是因髂靜脈受壓引起的。脊柱側彎、腰椎骨刺,都可以是病發的誘因,但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

由於髂靜脈處於盆腔深處,因此診斷絕不容易,一般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情況,再以電腦掃描,檢查盆腔內的器官結構,更準確的會用到「血管內超聲波」導管檢查,可以在血管裡檢查到靜脈受壓的程度。

若症狀不太嚴重,會盡量以非手術的方法,例如壓力襪,去控制病情。但若病情嚴重,例如經常腫痛、發炎,甚至潰瘍,便需要接受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在血管內植入支架,把收窄的血管擴張過來,改善血液流量。若診斷正確,手術後腳腫的情況,會頓時消退!

在靜脈內置入支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手術,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個案,是頗「貼市」的。但較不便之處,是病人於手術後需要服食一段時間的薄血藥,以減少支架栓塞的風險。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單腿腳腫與「靜脈血液塞車」

之前提過,單腿腳腫的成因跟雙腿腳腫是完全不同的,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下肢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下而上帶回心臟,而上述三種情況,都會令靜脈內的血液,要返回心臟的時候出現困難,令靜脈血液過量積聚於下肢,引致單腿腳腫。靜脈曲張是靜脈血管內的血液倒流,而靜脈栓塞則是有血塊在靜脈血管內形成,令血管堵塞,這兩種情況比較常見,之前亦有很多介紹,而大眾對「髂靜脈壓迫綜合症」則較陌生。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位於下肢及腹部靜脈之間,作用是接收腿部靜脈輸送上來的血液,再把它傳送至腹部靜脈,再回到心臟。可以說,下肢的血液,若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若有任何原因,把髂靜脈壓着,令其收窄,下肢血液需要返回腹部及心臟,便會出現困難;情況就好像一條高速特快公路,本是四線行車,因交通事故,變成單線行車,當然就會出現大塞車情況,而部分車輛為了要到達目的地,便需要繞這高速公路,穿過一些橫街窄巷才能到埗,但行車時間就大大增加。而髂靜脈就是一條位於腿部及腹部之間的高速公路,一旦出現任何事故引致「靜脈血液塞車」,腿部便會腫脹。


由於髂靜脈位於盆腔深處,一般在診症室的「望聞問切」難以準確檢查,因此在診斷單腿腳腫的過程,會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的靜脈,以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的情況,若懷疑問題是源於髂靜脈,便需要考慮電腦掃描,甚至血管內超聲波,調查事故的地點及原因。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有得坐」為何這麼困難?


工作上的長期站立,對員工健康上有壞影響,這個很多人都知。但現實環境中,願意為員工提供適當的設施及安排,去減少工作上不必要站立的商戶,仍屬少數。


筆者早前在快活谷獅子會的支持下,訪問了千多位飲食、零售及服務業的從業員,發現八成以上每天站立時間多於7小時,而有機會坐下的次數少於3次,只有少於兩成的商舖有作出安排去減少站立。大家到百貨公司、酒樓逛逛,相信也能看到這情況的嚴重性。


很多人會覺得,這只是勞資問題,只要老闆明白事理,寬宏大量,批准員工坐坐,問題便能解決。勞工處及職業安全局,在這方面已經印過小冊子,拍過短片,向員工及僱主們宣傳,但情況仍沒甚麼改善。筆者跟僱主們了解過,發現他們也不一定是無良的,很多老闆不是不想員工坐,而是害怕得失客人;顧客走進商舖、食肆,若發覺員工是坐著的,會覺得招呼不周,紀律散漫,對該公司起壞印象,影響其商譽。愈是高級的商舖食肆,這情況愈是嚴重。


因此問題的持份者,是老闆、員工及顧客三方的,而顧客的取態,才是問題的根源。若有一天,顧客走進商店、食肆,看到員工「有得坐」,會認為這是健康商戶、良心老闆的表現,而留下正面的印象;員工亦因為「有得坐」,工作沒有那麼疲累不適,態度更好更投入,招呼客人也更起勁,顧客自然樂於再次幫襯;生意好的話,老闆也樂於繼續讓員工「有得坐」!這是三贏的局面!


因此首先要改變的,是顧客對員工「有得坐」的看法,這是文化的改變,也是最困難的!筆者因工作關係,處理很多長期站立引起的血液循環問題,發覺要治本,就要改變這文化。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壓力襪表現參差 三款難預防靜脈曲張 呢款物美價廉… (下)

2款洗濯後變形不合格 1款嚴重縮水 甚至有「止血帶」效應​

壓力襪為貼身衣物,需經常清洗保持衛生。技術人員參考ISO 6330標準對樣本進行50次洗滌及晾乾,發現有2款壓力比例變化較大,超過參考標準的要求。

其中「旅行家KOOLFREE」小腿位置的平均壓力值較足踝大,用家穿上身後容易產生「止血帶」效應,影響血液流動。另外「sk ANGEL」壓力襪的壓力比例亦變化較大,不符合標準要求,未能有效幫助血液回流心臟。

經過洗滌後,大部分壓力襪在外觀上沒有明顯變化,但「ofa bamberg」膝襪縮水嚴重,襪筒長度縮減了15.2%,表現較差。




壓力超出應有水平 會致肌肉壞死

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壓力襪多次洗滌後,穿著會變得「好緊、好難穿」,當壓力超出應有的水平,足踝承受壓力低於小腿,可能令血液積聚在小腿,增加靜脈曲張機會,嚴重或肌肉壞死。她又認為,產品供應商應訂明洗滌次數上限及正確清洗方式,及使用年期。

另外,消委會亦考察了標籤資料,有5款樣本的實際纖維成分與標示不符。同時,除「SLIMWALK」、「CAROLON」及「Healthy Hosiery」有提供足踝及小腿周長資料外,其餘並未有詳細的尺碼資料,「ofa bamberg」甚至未有提供壓力值。變相令消費者難以選擇適合的尺碼。

物理治療師:狀況較輕者應購買壓力值較小的壓力襪

消委會提醒,壓力襪並非越緊越好,若是選擇壓力過大的壓力襪會適得其反;另外消費者需以自己腿部尺寸選購產品。消委會並諮詢專家的意見,物理治療師魏志榮表示消費者需要應以狀況的嚴重程度及範圍選購壓力襪,建議下肢未有明顯靜脈曲張症狀的人士選擇壓力值為10至15mmHg的壓力襪。

另外消委會提醒有糖尿病、皮膚炎或其他血管疾病的患者及長者應諮詢醫生意見,否則有機會引致肌肉壞死。

部分廠商對是次測試作出回應。當中價格最貴,但綜合評分只有3分的「ofa bamberg」的代理商回應,廠商有定期進行品質檢測,並解釋已於產品說明書中提示用家小心使用乾衣機防止變形,今後則會將提示印在包裝盒上;綜合評分只有兩星半的「旅行家」代理商表示將會提交廠商根據BS661210標準進行的測試報告,證明產品符合聲稱數值。





醫生:若設計不妥當 穿了比不穿更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設計有問題的壓力襪,較緊的地方倒轉在腿部較上位置,可能是小腿位置,於是就像有條橡皮筋綁着腳部,造成止血帶效應,血液要去到心臟更困難,失去了壓力襪幫助血液循環的原意。如果因為壓力的設計不妥當,對血液循環造成壞影響,穿了比不穿更糟。

坊間不少瘦小腿瘦腳的壓力襪,這些大部分都是低壓力的壓力襪,壓力值一般不高,維持於15-20mmhg,對身體風險應很低,但相對地未必能有效瘦小腿。想穿高壓力值的壓力襪,最好詢問醫生意見,假如病人本身有其他血管問題,例如周邊血管阻塞、血管閉塞等,若在不知情下自己買壓力襪穿著,只會令腳部更不適。

醫生又指壓力襪多穿多洗,會鬆弛屬正常現象,建議長期穿著的人士,約半年更換一次壓力襪。



資料來源: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323505/%E6%B6%88%E5%A7%94%E6%9C%83-%E5%A3%93%E5%8A%9B%E8%A5%AA%E8%A1%A8%E7%8F%BE%E5%8F%83%E5%B7%AE-%E4%B8%89%E6%AC%BE%E9%9B%A3%E9%A0%90%E9%98%B2%E9%9D%9C%E8%84%88%E6%9B%B2%E5%BC%B5-%E5%91%A2%E6%AC%BE%E7%89%A9%E7%BE%8E%E5%83%B9%E5%BB%8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

理性分析 齊心抗疫

最近不時聽到一種說法,認為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不用那麼緊張,甚至認為,每年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死亡人數,遠較現時新形冠狀病毒肺炎為高,不用大驚小怪,亦覺得戴口罩,減少聚會等是小題大做。這是真的嗎?


給大家分享一點數據:根據美國公布的數字,每年流感病人的死亡率約0.05%,而需要住院的嚴重個案約1%。現時的新形冠狀病毒肺炎,根據中國公布的數字,病人之死亡率約2%,嚴重病情需要住院的約20%。這些全是公開的資料,大家可以自行覆核。


即是說現時的冠狀病毒肺炎,比普通流感殺傷力大20至40倍。因此邏輯上,暫時很難說現時的疫情只是一般的流感。


但可以肯定的是,此病毒傳染性極高,看看鑽石郵輪、「邊爐家族」等例子便知道。從公共衛生角度,傳染性高的病毒一旦擴散,可於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感染者,並需要住院治療,這是沒有醫療系統可以承受得了的,一旦系統被拖垮,本應可醫治的也救不了,醫治其他疾病的資源也會被奪去,後果不堪設想。


現時醫院裡的深切治療部或加護病房,大多已用來醫治肺炎病者,在缺乏深切治療的支援下,很多大型手術需要押後,壞影響已經浮現。這便是為甚麼從社會整體角度,是需要盡量控制疫情。


戴不戴口罩,聚不聚會,只要理性分析,不難決定。


任何醫護人員若面對着一位已知道的受感染者,肯定會Full gear並戴高規格的口罩,也沒有人會願意在沒有保護下,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這個不會有爭議。


因此在日常生活是否需要戴口罩,或減少聚會就要看你是否幸運,有多大機會遇上一名受感染者坐在旁邊,或同枱食飯,向你噴口水。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9日 星期三

抗疫期間 也勿耽誤其他病情


過去兩星期,新冠肺炎病例陸續在香港出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普羅大眾因擔心受感染,現在對於醫療設施盡量「敬而遠之」;醫院的門診部,無論是公營或私營,現在都是門堪羅雀,冷冷清清。有的私家醫生診所,甚至暫時關門大吉。至於手術室,在公立醫院,非緊急或必須的手術,盡量押後改期,以騰出資源抗疫;在私家醫院,很多病人也主動要求取消或押後手術,或索性暫不求醫。


但試想想,這段時間是否除了肺炎,就沒有其他疾病?


筆者經歷過03年的SARS,現時情況跟當時不遑多讓,市民對醫院都是避之則吉,但後來我及很多同事見到的,是當疫情過後,便出現大量重病個案,有末期癌症;嚴重血管閉塞而出現潰瘍、截肢等情況;有的是血管瘤變大至破裂出血。那個時候,需要接受複雜手術去治療的病人多的是,也有不少是病入膏肓,手術也幫不了!他們不是諱疾忌醫,只是覺得在抗疫時期求醫,是高危活動,怕受感染,寧可「死頂」強忍病情,造成耽誤。


其實這是一大謬誤,即使在這非常時期,公院仍盡量維持拯救生命或肢體的必須要手術,如癌症、血管瘤、通血管等。至於私院,因為有著沙士的經驗,已經有一系列的防疫措施,稍有可疑的病人,如發燒、上呼吸道感染、可疑外遊紀錄等,都會被拒絕入院或轉介至公院。因此受感染的風險極微,而日常手術的安排,跟以往基本上是沒有分別的。


在此奉勸市民,切勿因現時的疫情,而耽誤了其他病情。香港有沙士的慘痛經驗,實在不應手忙腳亂、重蹈覆轍!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新SARS來了

新的冠狀病毒肺炎來了,這次來勢洶洶,執筆之時在內地已有數千人受感染,武漢需要封城,香港亦陸續有確診病例,以香港跟內地的密切人流來往,相信很難獨善其身!


還記得2003年SARS來襲的時候,由於全球對此病毒認知很少,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結果有三千多人受感染,近三百人死亡,其中8位醫護人員,在照顧患者時染病殉職,長眠浩園。

筆者是外科醫生,SARS時還在政府醫院工作,記得手術時需要戴上高規格的N95口罩以防感染,這些口罩緊緊貼著臉部,若做上數小時的手術,臉也壓得腫腫,留下清楚可見並疼痛的口罩印。這些痛楚,相比起內科部門同事,面對受感染的風險,實在是微不足道。

照顧肺炎病者的重任,一般是由內科部門的醫護同事負責,特別是呼吸系統科、傳染病科、深切治療部等。由於外科主要是負責手術,故並非抗疫的最前線,甚至因為要騰出病床及資源,很多非緊急的預約手術也要取消,故工作量竟是反常地「清閒」。另一邊廂內科及深切治療等同事,隨著病者愈來愈多,開始心力交瘁,不能無限期地作戰,需要找援兵接替上陣。醫院只好破格地安排外科、骨科等醫生,放下手術刀,充當援兵抗疫,可說是非常時期的非常安排!希望今次疫情早點受控,用不著「後備軍」。

抗疫是風險管理課題,由於疫情失控的代價是災難性的,但數據及資訊永遠不足及滯後,故防疫措施應是以「寧多勿少、寧枉莫縱」為原則。希望政府及市民都能吸取SARS的教訓,做好防疫措施,這才對得住當年被SARS奪去性命的港人及殉職醫護。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6%96%B0sars%E4%BE%86%E4%BA%86-205584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長途機易有靜脈栓塞 亂按壓可致命

俗稱經濟艙症候群的深層靜脈栓塞(DVT)是因血栓阻塞血液流動引起,與水腫不同,只會單腳腫痛甚至「鴛鴦腳」,除搭長途機久坐不動有機會發病,更有整晚盤腿「煲劇」人士煲出禍!有外科專科醫生提醒,遇到類似症狀要盡快求醫,切勿胡亂按摩或按壓患處,因處理不當有機會令血栓在靜脈脫落,再經血液流走到肺部,引起肺栓塞致命。

動脈負責將血液由心臟送往各器官,靜脈則負責將血液由器官帶回心臟。下肢靜脈主要分表淺靜脈和深層靜脈,前者在表皮與脂肪之間,深層靜脈則位於肌肉間,負責將含二氧化碳及廢物血液,送到肝及腎過濾,再帶回心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深層靜脈栓塞是指靜脈中現血塊,最常在小腿位置出現,小腿並因長期積聚血液而紅腫。若病發位置較近大腿或盆腔,栓塞情況或更嚴重,腫痛加劇。更可怕是,一旦靜脈將帶血栓的血液回流至心臟及肺部,可能會塞住肺部血管,病人將呼吸困難、胸口痛及休克,甚至死亡。

除肥胖、懷孕、曾接受手術人士高危,搭長途機久坐不動再加飲水不足,亦有機會形成血栓。謝卓華更透露,曾有臨床個案,患者因整晚盤腿「煲劇」發現腳部腫痛遲久不散,到求診才確定是DVT。此外,癌症患者也高危,因他們的血液較常人凝固,而部分盆腔受壓相關特殊病都可引致嚴重DVT,惟病例較少。

遇上DVT,有病人誤以為只是肌肉腫痛沒有求診。謝提醒,一旦發現只是單腳腫痛,而自己又是曾接受手術或坐過飛機的高危人士,求醫前切勿用任何形式按壓患處,因有機會因按壓刺激血栓脫落,最終引發肺栓塞。

診斷DVT,醫生會透過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先找出血栓位置,再處方三至六個月的薄血藥,阻止血凝固擴散,令血栓自然分解,一般復發機會微。不過,因癌症或特殊盆腔問題引致的DVT,服薄血藥時間需更長,如發現血管收窄,更需考慮植入支架或以微創手術將血栓吸出體外。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客艙症候群

長假期,港人最愛出國旅行,但坐長途航班動輒要呆坐十多小時,除了長時間坐著找娛樂打發時間,有人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連水也少喝,於是雙腿全程垂著不動,這便有機會出現「經濟客艙症候群」。


此症候群成因是腿部肌肉缺乏運動,導致靜脈血液停留不動,形成血塊,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典型症狀是小腿腫脹疼痛,但亦有小部分沒有徵狀。不過,若血塊脫落,隨血液沖到肺部,便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雖然醫學上稱為「經濟客艙」症候群,但也不代表商務或頭等艙免疫,本人便遇過頭等艙乘客出現此情況,關鍵是腿部全程垂著不動,肥胖、孕婦或本身已有靜脈曲張人士,風險亦較高。

許多人應該試過下機時雙腳脹脹的,或擔心會有事,其實坐了數小時,有此情況亦屬正常。有研究指,在5,000名沒有患靜脈曲張的長途機(航程4小時或以上)乘客中,經超聲波掃描後,當中約4%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但大部分情況輕微,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更屬少數中的少數。

不過,無論機會多微,這不幸情況仍有可能出現,所以坐飛機時,應間中站立、步行,或在座位上伸展腿部,讓下肢肌肉多活動;並應避免在航程上飲酒;亦可穿壓力襪。若乘機後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便應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b6%93%e6%bf%9f%e5%ae%a2%e8%89%99%e7%97%87%e5%80%99%e7%be%a4-1287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為何搭飛機後會腳腫?

每年聖誕及農曆新年假期,不少港人都喜歡乘飛機外遊。飛機上,很多人喜歡脫掉鞋子屈膝而坐,看書看戲睡覺,各適其適。大家有沒有留意,下機時要把鞋子穿上總是有點困難,腳部老是脹脹的。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關乎人體的血液循環及結構,下肢的靜脈血管在正常情況下是一條單程路,血液只能單向地向上流,朝心臟的方向走。而靜脈的結構相當奇妙,它有很多單向的活門,只容許靜脈內的血液向心臟方向流動,不能反方向倒流到腳部。而我們小腿的肌肉則是靜脈血液流動的動力泉源,當我們走路時,小腿肌肉反覆地放鬆及收縮,令肌肉內的靜脈受到按壓,形成泵一樣的效應,把血液沿着靜脈泵走。

因此,當我們坐得久,雙腿缺乏郁動,便會感到脹脹累累,很自然地便會起來走走,做點伸展活動,好像想把肌肉泵開動,令下肢靜脈的血液循環得以維持。

但在飛機上的問題是,若坐的是經濟客位,雙腿要全程垂下,由於座位狹窄,大家便傾向減少郁動,即使出來走走也不是那麼方便,於是整個機程除了上廁所,其餘時間雙腿也沒什麼郁動,小腿的肌肉泵便被關掉,下肢的靜脈血液便會隨着地心吸力向下積聚,令雙腳變腫。再者,機艙內的空氣壓力一般比地面低,亦令腳腫的情況更嚴重。

這情況一般在下機後,當下肢的活動回復正常,腫脹的情況便很快消失,但若積聚的血液過多或過久,便有機會於肌肉內凝成血塊,引致深層靜脈栓塞,若血塊被沖到肺部更可能有生命危險!

因此乘飛機後的腳腫請不要掉以輕心,大家應該於機上設法保持雙腿郁動,並穿上壓力襪幫助血液回流,若發覺下機後腳腫持續不退,便要找醫生檢查,確保安全。祝大家旅途愉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veno.com.hk/swollen-feet.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壓力襪表現參差 三款難預防靜脈曲張 呢款物美價廉… (下)

2款洗濯後變形不合格 1款嚴重縮水 甚至有「止血帶」效應​

壓力襪為貼身衣物,需經常清洗保持衛生。技術人員參考ISO 6330標準對樣本進行50次洗滌及晾乾,發現有2款壓力比例變化較大,超過參考標準的要求。

其中「旅行家KOOLFREE」小腿位置的平均壓力值較足踝大,用家穿上身後容易產生「止血帶」效應,影響血液流動。另外「sk ANGEL」壓力襪的壓力比例亦變化較大,不符合標準要求,未能有效幫助血液回流心臟。

經過洗滌後,大部分壓力襪在外觀上沒有明顯變化,但「ofa bamberg」膝襪縮水嚴重,襪筒長度縮減了15.2%,表現較差。



壓力超出應有水平 會致肌肉壞死

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壓力襪多次洗滌後,穿著會變得「好緊、好難穿」,當壓力超出應有的水平,足踝承受壓力低於小腿,可能令血液積聚在小腿,增加靜脈曲張機會,嚴重或肌肉壞死。她又認為,產品供應商應訂明洗滌次數上限及正確清洗方式,及使用年期。

另外,消委會亦考察了標籤資料,有5款樣本的實際纖維成分與標示不符。同時,除「SLIMWALK」、「CAROLON」及「Healthy Hosiery」有提供足踝及小腿周長資料外,其餘並未有詳細的尺碼資料,「ofa bamberg」甚至未有提供壓力值。變相令消費者難以選擇適合的尺碼。

物理治療師:狀況較輕者應購買壓力值較小的壓力襪

消委會提醒,壓力襪並非越緊越好,若是選擇壓力過大的壓力襪會適得其反;另外消費者需以自己腿部尺寸選購產品。消委會並諮詢專家的意見,物理治療師魏志榮表示消費者需要應以狀況的嚴重程度及範圍選購壓力襪,建議下肢未有明顯靜脈曲張症狀的人士選擇壓力值為10至15mmHg的壓力襪。

另外消委會提醒有糖尿病、皮膚炎或其他血管疾病的患者及長者應諮詢醫生意見,否則有機會引致肌肉壞死。

部分廠商對是次測試作出回應。當中價格最貴,但綜合評分只有3分的「ofa bamberg」的代理商回應,廠商有定期進行品質檢測,並解釋已於產品說明書中提示用家小心使用乾衣機防止變形,今後則會將提示印在包裝盒上;綜合評分只有兩星半的「旅行家」代理商表示將會提交廠商根據BS661210標準進行的測試報告,證明產品符合聲稱數值。





醫生:若設計不妥當 穿了比不穿更糟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設計有問題的壓力襪,較緊的地方倒轉在腿部較上位置,可能是小腿位置,於是就像有條橡皮筋綁着腳部,造成止血帶效應,血液要去到心臟更困難,失去了壓力襪幫助血液循環的原意。如果因為壓力的設計不妥當,對血液循環造成壞影響,穿了比不穿更糟。

坊間不少瘦小腿瘦腳的壓力襪,這些大部分都是低壓力的壓力襪,壓力值一般不高,維持於15-20mmhg,對身體風險應很低,但相對地未必能有效瘦小腿。想穿高壓力值的壓力襪,最好詢問醫生意見,假如病人本身有其他血管問題,例如周邊血管阻塞、血管閉塞等,若在不知情下自己買壓力襪穿著,只會令腳部更不適。

醫生又指壓力襪多穿多洗,會鬆弛屬正常現象,建議長期穿著的人士,約半年更換一次壓力襪。



資料來源: https://www.hk01.com/%E7%A4%BE%E6%9C%83%E6%96%B0%E8%81%9E/323505/%E6%B6%88%E5%A7%94%E6%9C%83-%E5%A3%93%E5%8A%9B%E8%A5%AA%E8%A1%A8%E7%8F%BE%E5%8F%83%E5%B7%AE-%E4%B8%89%E6%AC%BE%E9%9B%A3%E9%A0%90%E9%98%B2%E9%9D%9C%E8%84%88%E6%9B%B2%E5%BC%B5-%E5%91%A2%E6%AC%BE%E7%89%A9%E7%BE%8E%E5%83%B9%E5%BB%8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頸靜脈放導管?

早前有新聞報道,一名病人原計劃於頸部的靜脈置入導管作治療,怎知意外地插到附近的動脈,還不幸出現中風的併發症。藉此解釋一下,為何人體這麼多靜脈,偏要選擇在頸部靜脈放置導管?

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身體各處運送到心臟;若在靜脈血管注射,藥物便會隨着血液運到心臟,再由心臟送到全身。最常見的靜脈注射位置在手部,一般會在手背或前臂的靜脈插入短短的導管,再接駁喉管以供吊鹽水、輸血、打抗生素等。這步驟簡單安全,差不多每個住院的病人都會用上,但問題是,注入的藥物要經過長長的距離才能由手部到達心臟,很多時療程用上數天,手部的靜脈便會堵塞,又要再找另一組。若有些情況需要反覆注射如癌症化療、營養素注射等,很快便無法再在手上找到靜脈,便要打頸部靜脈的主意了!

也有些情況需要在靜脈大量抽出及輸入血液,例如腎衰竭的病人需要血液透析,血癌的病人需要骨髓移植等,便需要用上較粗的導管,這些情況也是要用上頸部的靜脈。

一般在頸用的是較深層的中央靜脈,好處是夠大,可放入更粗的導管;血液流量夠快,不易被堵塞;導管會由頸部伸延至胸腔靜脈,藥物一進入血管便被稀釋,很快到心臟,再由心臟送至全身,因此臨床上這血管是經常被徵用的。但頸中央靜脈附近全是重要器官,如頸動脈、神經線、氣管、肺的頂部等。更驚嚇的是,由於位置較深,肉眼是看不見的,把鋒利的針準確地刺到靜脈再置入如飲管大的導管,說沒有風險也沒有人信吧!

但病人也不用過分擔心,如今醫學昌明,在超聲波影像的引導下,針刺能準確地刺到頸靜脈,並避開其他器官,在受過訓練的醫生手上,風險是極低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veno.com.hk/catheter-vein-cathet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無疤甲狀腺切除手術(經口腔進行)

無疤甲狀腺切除手術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醫生會先從下唇口腔底部位置切開三個細小切口,然後將內視鏡經口腔表皮進入下巴皮下,到達甲狀腺位置,利用超聲波刀分割並取出有問題的甲狀腺。由於手術儀器置入於肌肉與肌肉之間,因此不會損害主要神經線。

手術時間約爲3小時,術後需住院4 至 5天。由於手術儀器是經口腔進行,傷口位於口腔內,從而達至無疤效果,痊癒速度亦較快。手術可以切除3厘米或以下的甲狀腺腫瘤。











資料來源:  https://surgeon.com.hk/thyroid-surger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