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間歇性跛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間歇性跛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7月10日 星期一

周邊動脈阻塞性程度評估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的不同分型有助醫生判斷PAD的嚴重程度。最常見的有Fontaine分類法,根據踝-肱(臂)血壓指數 Ankle-brachial index (ABI)的檢查值,它們把PAD的徵狀分為以下分型

周邊動脈阻塞性程度評估 (Fontaine Classification)


分型症狀
I無症狀,併發脈搏動減弱,ABI<0.9
II輕度間歇性跛行
IIA間歇性跛行,走路 > 200米
IIB間歇性跛行,走路 < 200米
III休息疼痛 (主要是下肢)
IV神經麻痺、皮膚潰瘍組織壞死、壞疽

  • 無徵狀:大部份患者都沒有任何徵狀。醫生透過臨床檢查,例如檢查患者有沒有下肢冰冷、量度踝-肱(臂)血壓指數 Ankle-brachial index (ABI),評估血管阻塞的徵狀。

  • 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走路或運動時感到下肢疲倦、疼痛、沉重或抽筋,但休息後徵狀會隨之緩解。痛楚的位置取決於動脈阻塞的位置,小腿是最常見的部位。

  • 臨界性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即使靜止時血流仍不夠,所以腳痛不會減退;下肢冰冷;腿部傷口難以癒合或癒合速度緩慢;雙腳毛髮脫落;趾甲脆弱;腳部脈搏減弱或消失。如有以上徵狀,患者應盡快向血管外科醫生求醫,以免情況進一步惡化,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

  • 潰爛(Ulceration)或壞疽(gangrene):由於動脈血管嚴重閉塞,導致組織壞死,腳上的傷口難以癒合、腳趾變黑。如有以上徵狀,患者應盡快向血管外科醫生求醫,接受治療,避免下肢組織繼續壞死,嚴重時引起全身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而導致死亡。

參考資料:https://esteemmedical.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definition.html#point2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16日 星期五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因疫耽誤 險須截肢

現時香港的疫情關係,很多人若非必要,也不願到醫院,這個可以理解,但最近發覺有不少病人因此而耽誤了病情。

黃婆婆七十多歲,有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的情況,早在大半年前已經覺得右腿不舒服,走路十多分鐘已經覺得小腿疼痛,要停下來休息。心想只是年紀大的自然過程,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年前情況再惡化,走路數分鐘已經劇痛難當,甚至晚上睡覺也會痛醒。雖然家人早已勸她求醫,但她因不想於過年期間到醫院,便「死忍」希望捱到農曆初十五之後才見醫生。怎知農曆新年後,香港疫情不斷惡化,她便繼續忍,希望捱到疫情過後才處理。到二月底,痛楚已經是持續的,甚至腳趾而出現變黑及傷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她才願意去求醫。

經過檢查及掃描後,發覺她患的是周邊血管阻塞,因年紀大及三高的誘因,出現血管硬化,右腿血管變得狹窄及部分阻塞,引致供血量不足,早期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間久了,會因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疼痛,休息一下便會紓緩;到了後期缺血情況愈來愈嚴重,便會出現傷口、變黑,及持續痛楚。若再拖延,可以是整條腿也壞死,需要截肢!

醫治的辦法,首選是以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從血管內以幼細的儀器,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通開、擴張,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液流量,才能紓緩痛楚,愈合傷口。

這時婆婆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才願意在疫情期間去接受治療,但因為傷口已經出現,康復時間便大大延長,手術複雜性也大大增加。

黃婆婆的例子,可不是個別的,最近也有不少類似個案,病情的惡化是不會因疫情而暫停的,希望大家警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1月1日 星期四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小腿無力的警號

五十多歲、有多年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走路時總感到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特別在上樓梯或斜路時更痛,要不時停下休息,待痛楚減退後才繼續上路。


他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情況一直無好轉,後來醫生發現他的下肢脈搏非常微弱,轉介給我治療後,終發現周先生患「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腳痛成因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

該病的典型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無異樣,每當行走若干路程後,下肢肌肉才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再現,主要痛處亦多在小腿。若患者忽視治療,有研究指,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潰瘍、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一旦證實因動脈血管阻塞致腳痛,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刺激血管增生,改善病情。不過,當運動與藥物治療均無效,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方法是在患者下肢開一個小洞,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到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至於嚴重阻塞情況,便需要「搭橋」,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

周先生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手術,術後兩天便如常活動,1個月後已可做運動了。雖然手術成功,但周先生必須馬上戒煙,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上樓梯,小腿痛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 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 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 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糖尿病可致糖尿足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目的是喚起大眾對糖尿病的關注。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的資料顯示,現請本港約有7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即每10個人便有一人為患者,患者數目亦有上升趨勢。糖尿病可帶來很多併發症,包括影響眼部、腎臟、心臟甚至周邊血管病變,引致「糖尿足」。

現時普羅大眾對糖尿病的認識日漸增多,但對糖尿足的認知卻不大了解。周邊血管疾病最常發生於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病人身上。糖尿病有可能引發全身血管病變,患者血管容易硬化,因而影響血液循環,當發生在腳部時便會形成糖尿足。

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續於高水平,亦會降低腳部神經線的敏感度,令皮膚感覺變差。即使患者的腳部有輕微損傷,他們亦可能察覺不到,令傷口變大: 又或是穿鞋時,即使鞋子不合適亦不知道,增加弄傷機會。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軟組織特別容易受到感染,令細菌滋生,就算是微細傷口亦會容易令感染蔓延,使病情惡化。

糖尿足分為數個階段,病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患者走路遠一點會感到小腿疼痛,即間歇性跛行。這階段是治療的黃金期,可用微創血管內手術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擴張或打通。手術成功機會極高。若病情嚴重,下肢不動時也會感到痛楚,甚至腳部皮膚出現潰瘍、壞疽,這個時候手術是必須的,仍然可嘗試以微創手術打通血管,若不成功便須以開放式手術重建血管,但通常由於堵塞的血管範圍比較廣,手術的效果便容易出現變數。再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截肢保命。

要避免糖尿足,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水平,除了依從醫生指示服藥外,亦要改善飲食習慣及做適量運動,保持健康生活。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周邊血管疾病微創治療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而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 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所謂的「周邊血管疾病」就是指心與腦血管以外,身體其他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健康問題,血管硬化便是最常見成因。


臨床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 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 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癒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七十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原較快。


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 約六至七成病人在十二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 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三高」令周邊血管硬化 新球囊減「翻塞」現象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臨牀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此症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化,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愈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60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70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微創治療恢復血液供應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元較快。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約六至七成病人在12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

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cmd=detail&id=30321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25日 星期二

周邊血管疾病微創治療

腦血管或心血管硬化所衍生出來的腦中風或冠心病等嚴重疾病,讓大眾聞之色變;而隨着都市人「三高」(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 糖)日趨嚴重,加上吸煙及年紀老化等風險因素,實際上我們全身血管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硬化現象,血管逐漸缺乏原有彈性,血管壁逐漸變厚、鈣化甚至閉塞。 所謂的「周邊血管疾病」就是指心與腦血管以外,身體其他血管疾病所帶來的健康問題,血管硬化便是最常見成因。


臨床上,最常受影響的是下肢動脈,隨年紀增長,加上上述各高危因素,導致患者下肢血管壁逐漸變厚,血管亦因此變得狹窄,嚴重時 甚至可完全閉塞,令血液供應不足,引起「間歇性跛行」,即患者行走一段距離後便出現下肢疼痛,最常出現於小腿肌肉,通常休息一會便可紓緩,但隨着病情惡 化,走路距離愈來愈短,甚至連靜止不動下肢亦感痛楚,嚴重者更可出現不癒之潰瘍及壞疽,若仍未有妥善處理,約5%患者最終可能因下肢壞死而截肢。


統計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有15%出現間歇性跛行情況,到了七十歲,比率更上升至30%。外科醫生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合適的治療。早期個案,醫生可透過藥物改善病徵,再鼓勵病人透過適量運動,保持外圍並行血管的血流暢順,但已有問題的血管,仍然是閉塞或狹窄的。


因此病情中度至嚴重者需透過介入性治療處理,除傳統開放性手術,醫生亦可通過微創介入治療,以球囊或支架擴張狹窄或已閉塞血管,恢復腿部血液供應。對比於開放式手術,微創介入手術傷口細,可局部麻醉進行,復原較快。


一般球囊透過導管進入目標血管內,靠壓力擴張狹窄段,使阻塞的血管恢復下肢血液供應;但因大部分病人血管已產生病變,有報告指 約六至七成病人在十二個月內會有「翻塞」現象;現時較新式的「滲藥性球囊」,比一般球囊多一層藥物,會在擴張後在血管內壁內發揮藥效,目的是延長血管暢通 及血液流動,從而達到直接改善下肢血液供應目的,減少復發。

作者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血管健康基金會會長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上樓梯,小腿痛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 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 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 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慢性疾病-周邊血管疾病




周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PVD)是由下肢血管收窄、硬化或被脂肪阻塞所致,減少血流到小腿及足部。足部血液循環會最受影響,因為血液循環欠佳,沒有血液把養份(包括氧氣)帶到傷口,妨礙傷口修復。一旦有任何潰瘍、傷口、感染等在足上形成後,若傷口缺乏專業的護理,會需要更長的痊癒時間。徵狀嚴重情度需視乎動脈的大小及血流受阻的程度。

部份徵狀包括:

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 步行一段距離後,小腿會出現輕微抽筋的現像,休息一回便會復原。

  •     腳/腳趾麻痺或刺痛
  •     皮膚變色(變白/藍/紅)
  •     足部皮膚溫度較低
  •     皮膚破損,傷口或感染需要更長時間才痊癒




資料來源:   http://podi.com.hk/peripheral-vascular-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