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應否穿壓力襪?

 近年壓力襪的使用漸漸普及,既有跑步及行山人士歡迎的「運動型」,亦有愛美一族使用的「瘦腿型」。 這類普及化的壓力襪,原理多源自傳統用於控制靜脈曲張的「醫用型」壓力襪。特點是使用「漸進式壓力」, 即壓力由腳跟開始向上沿小腿及大腿方向續漸遞減,在腳跟位置的壓力最大,小腿或大腿位置的壓力最輕。


此原理是仿照足部活動時,小腿肌肉的收縮及放鬆,令血液向上輸送,避免血液於小腿及足踝位置積聚,以加速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臟,減少下肢靜脈所受壓力。 一般醫用型壓力襪用於靜脈曲張及蜘蛛網狀靜脈等患者,具舒緩症狀、減慢病情惡化功效。由於這類襪的壓力較大,故應該於醫護人員指引下使用,而包裝上亦會註明該襪提供之壓力度數,以防誤用。


誤用可致靜脈曲張

曾經有病人誤以為穿緊一點的襪也可有同樣功效,結果反令血液循環更差及足部發脹。因普通襪的設計,最緊的地方一般在襪的頂部,即大腿或小腿位置,這樣會令足部血液回流更困難。早前亦有報道指,長期穿設計不當的美腿壓力襪,可令人更容易出現靜脈曲張。


運動壓力襪理論上可支援及承托肌肉、減少肌肉震動而減低運動時的疲勞及勞損。至於瘦腿型壓力襪,恐怕只是推廣宣傳伎倆,現未有任何醫學數據支持,用家別抱太大期望。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veno.com.hk/varicose-vein-media-news-36-chine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

 提起靜脈曲張,當患者經外科醫生評估,認為一般保守性治療(例如壓力襪等),已不足以處理有關的病徵時,可能會安排他們接受手術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外,「靜脈腔內激光」亦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選擇。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程序可以日間手術方式,在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手術時,醫生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開一個比針孔略大的小切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光纖便會發放激光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


與傳統手術比較,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的創傷性較低,病人亦不必全身麻醉,康復時間較短,術後疼痛、傷口紅腫等情況亦較輕微。病人在治療後,稍經休息已經可以落地行走,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大影響,約兩星期後可逐步恢復運動。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一般只需作局部麻醉,適合大多數的病人使用,即使本身患有疾病或服食藥物而不能全身麻醉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此治療。而治療的傷口較全統手術小,傷口腫脹及痛楚等後遺症亦較輕,大部分人完成治療後即日可恢復正常活動。


讀者亦須留意,這種技術主要針對較大的靜脈曲張,並不適合用於處理較幼細、過於彎曲或異常的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9%9D%9C%E8%84%88%E8%85%94%E5%85%A7%E6%BF%80%E5%85%89%E6%B2%BB%E7%99%82-19237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小腿痕抓破皮傷口3年不癒 婦人小腿發黑揭患靜脈曲張

長期久站的人士,如出現腳部痕癢、傷口久久不癒,可能是患靜脈曲張的徵兆。內地一名56歲婦人因工作需長期站立,3年前抓癢時小腿不慎抓破皮,傷口不斷潰爛不癒、小腿變黑,求診揭患靜脈曲張。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血液長期積聚腿部靜脈,會使靜脈血管變形,形成靜脈曲張,惡化後皮膚或會變黑、痕癢,甚至潰爛。

患靜脈曲張 傷口潰爛小腿發黑 


據《武漢晚報》報道,一名56歲的王姓婦人在河南做早餐生意,每天凌晨3、4時至下午4、5時一直站立工作。10年前她突然小腿痕癢,曾被診斷患皮膚瘙癢症。而3年前王婦在抓癢時抓破皮,原本針眼大小的傷口不斷潰爛,形成一個如鵪鶉蛋大小的坑,整隻腳亦開始變黑,有如穿上黑色皮靴。

至上月王婦求診揭患上靜脈曲張,醫生指她雖沒出現典型的「蚯蚓腿」症狀,但檢查顯示出現血液嚴重倒流。王婦於本月15日進行微創手術,透過射頻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封閉,腿部現已癒合結疤。

主診的肝膽胰及血管外科醫生鐘若雷表示:「皮膚痕癢潰爛是靜脈曲張引起足部供血不足所致。」又提醒腿部色素沉着、痕癢、傷口久久不癒,除了糖尿病外,還有可能患上靜脈曲張,尤其因職業需經常久站和有靜脈曲張家族史的人士。

4種治療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表層靜脈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瓣膜出現問題不能正常閉合造成血液倒流,血液長期積聚於腿部靜脈,便會使靜脈血管變形,形成靜脈曲張。典型患者早期會出現腳血管突起、彎曲腫脹,惡化後皮膚會變黑、痕癢,甚至潰爛。一般而言,醫生會清除「壞血管」(影響血液循環之血管)治療靜脈曲張,例如:

(1)傳統外科手術:透過開刀切除整條壞血管

(2)微創手術:將導管放入壞血管,透過釋放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

(3)注射黏合劑:像利用膠水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

(4)藥物治療:封閉壞血管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506151/%E5%B0%8F%E8%85%BF%E7%97%95%E6%8A%93%E7%A0%B4%E7%9A%AE%E5%82%B7%E5%8F%A33%E5%B9%B4%E4%B8%8D%E7%99%92%20%E5%A9%A6%E4%BA%BA%E5%B0%8F%E8%85%BF%E7%99%BC%E9%BB%91%E6%8F%AD%E6%82%A3%E9%9D%9C%E8%84%88%E6%9B%B2%E5%BC%B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香港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醫生人手

 政府計劃免試引入海外醫生,期望紓緩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從管理角度,以此方法去改善醫生的供求情況,實在無可厚非。而坊間亦有很多討論,說現時手術排期長,增加醫生便能縮短輪候時間。真是這麼簡單嗎?
 

現時看到政府的政策,似乎引入的醫生不少是非專科醫生,在香港仍需要接受專科訓練,才能成為有自主能力的專科醫生。那麼這便不是簡單的人手供求問題,讓我跟大家分析一下。


以外科手術為例,有資格「操刀」去負責手術,一般也需要從醫學院畢業後,接受最少4至6年的專科訓練,若牽涉一些複雜的手術,往往要10年以上的培訓。而受訓中的醫生,需要每年呈交參與手術的數目,這數字是不能少於專科醫學院所訂明的下限,以確保質素。


即是說,一間醫院能訓練出多少名外科醫生,是受限於該醫院的手術數目,筆者曾經擔任外科專科醫學院委員一段長時間,他們每年的其中一大任務,就是因應每間醫院的手術數目,去決定受訓醫生名額。總不能降低門檻,濫竽充數吧?


那為何不把手術數目提高?其實醫院裡手術室的使用情況,已經接近上限,每天的手術名單,都是排得滿滿的,日間甚少有空置待用的手術室;即使加班在晚間做手術,有足夠的病床及配套去支援嗎?


現時深切治療部的病床是常滿的,不時有手術因缺ICU床要押後或取消;甚至普通病床,在流感高峰期,也會出現短缺;病房的走廊長期排滿一張張的「加床」,情況跟多年前的「帆布床陣」一樣「壯觀」;專科門診的診症室不足,「孖房」是常態,甚至坐在走廊診症也不足為奇,私隱在這裡是奢侈品!想在手術前後安排電腦掃描檢查嗎?對不起,要等上年計!


需要的,還有新醫院、手術室、病床等各種配套。這是醫療體制的問題,醫生人手,只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其中一環。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6月9日 星期三

常着高跟鞋易靜脈曲張

 

經常穿高跟鞋及長期站立,不但易腰痠背痛,更可致靜脈曲張。不少人以為雙腿有一條條凸出的蚯蚓狀「青筋」才算靜脈曲張,其實早 期靜脈曲張患者的腿部雖無蚯蚓狀青筋,但血管或已過度受壓,「谷壞」微絲血管引起發炎,導致疼痛甚至步行困難。外科專科醫生指,早期靜脈曲張的治療較簡 單,服藥及穿壓力襪已能紓緩病情,但嚴重者要做手術,提醒市民勿延誤醫治,平日應多做運動鍛練小腿肌肉。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靜脈曲張又叫「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負責把血液運回心臟,如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血液便會倒流及積聚在腿部,「谷壞」靜脈微血 管,出現發炎或曲張。部分患者病徵輕微,或腿部皮下脂肪厚,遮掩了粗大、曲張的靜脈,因而忽略病情。

他引述外國一項九萬五千人參與的研究指,六成人患靜脈曲張而不自知,需靠超聲波等檢查確診。他在臨床上亦觀察到一至兩成「隱藏 性」患者,大多屬早期個案,血液已有倒流,如不治療會慢慢惡化;另有小部分患者病情已屬嚴重,只是「青筋」埋藏在皮下脂肪無被察覺。患病高危因素包括過 重、工作需長時間站立或坐着,如文職、教師或售貨員等;女士長期穿高跟鞋、曾經懷孕等,均會增加腿部靜脈壓力。

謝卓華指,靜脈曲張按病情分六期,○至一期一般無病徵或腿部只出現網狀微絲血管,二至六期才浮現「青筋」、腳部浮腫、腿內側痕 癢、皮膚色素沉澱或皮膚潰瘍。早期患者可穿醫學壓力襪,壓力度數較高,壓力分布屬漸進式,「足踝位置最緊、小腿至大腿壓力減少,好似一個泵咁推返啲血上 去。」他提醒坊間壓力襪的壓力度數較低,紓緩作用不大。

早期患者可服藥物及利用壓力襪治療,嚴重者便要做手術。他建議,不論安坐家中或坐在辦公室,均可短暫地墊高腿部,或可按摩小腿,有助紓緩早期靜脈曲張。


長時間站立恐傷靜脈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血栓與疫苗

最近全世界的焦點,都在COVID-19疫苗上,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課題,就是疫苗跟血栓的關係。血栓是當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引致血管被堵塞。筆者日常工作經常需要處理跟血栓有關的疾病,此課題可說是息息相關。
 

在疫情出現不久,已有數據證明受COVID-19感染的病人,會較容易出現血栓,醫生需要以薄血藥,去減低血栓出現的機率及其風險。

至於COVID-19疫苗,剛於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刊登的文章,從科學角度提出,牛津/阿斯利康AstraZeneca(AZ)疫苗可能引致血栓;而歐盟藥品監管機構亦已表示,罕見血栓應被列為AZ疫苗的一種非常罕見副作用,其成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疫苗的罕有不良反應引起。大家不用擔心,AZ疫苗在香港並沒有使用,但也不妨了解一下該理論是怎樣的。

之前提及過,血栓的成因,不外乎三種因素:
1. 血液流動受阻;
2. 血管壁受損;
3. 血凝固力失衡。

現時醫學的推算是,AZ疫苗極罕有地令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去刺激血液中的血小板,令血小板釋放出物質,引致血凝固力失衡,並破壞血管壁,形成血栓;而血栓會進一步令血液流動受阻,令更多血塊形成,出現惡性循環。但請留意,這是極罕有的併發症,根據英國的數據,2千萬劑疫苗被注射後,出現19個死亡病例,即是百萬分之一的風險。

給大家一點概念,照電腦掃描檢查時所注射的「顯影劑」、受細菌感染時服用的抗生素「盤尼西林」,出現致命過敏性反應的風險,分別大概是百萬分之八及百萬分之五!但兩者我們每天仍在使用,因為這樣低的風險,宏觀上仍是可以接受的。AZ疫苗其實比照電腦掃描,或服用抗生素還要安全!

現時在香港可以注射的兩種疫苗,全球已經使用數以千萬劑,均沒有數據證明會引起類似的血栓,這方面大家實在不用過分擔心。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靜脈栓塞可致命 醫生倡市民久坐需適當活動雙腿 增血液循環

 
現代人習慣久坐,有機會引致靜脈栓塞,甚至肺栓塞。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當腳部肌肉長期缺乏活動,靜脈血流緩滯,就會形成血塊,造成栓塞,主要症狀是腳部腫脹、疼痛。萬一血塊脫落,沿靜脈流到肺部,就有機會引致肺栓塞,患者會有氣喘、心口痛等病徵,嚴重會致命。但他指,只要適當活動雙腿,讓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循環,便可避免血塊形成。

 
靜脈栓塞又稱為經濟艙症候群,因為乘客坐長途飛機時,雙腳長期處於靜止狀態,甚少活動,較大機會患上此症;而且部分人為避免經常出入廁所,會減少飲水,導致血液黏稠,更容易形成血塊。謝卓華提醒市民坐飛機常見的雙腳腫脹,理應即日消腫,但若單腳出現突發性腫脹,又持續多天,就應該盡快求醫。


另外,做完大手術、長期臥床及行動不便者,因腿部活動能力有限,也大機會靜脈栓塞;而懷孕婦女及體形肥胖者,亦因其盆腔靜脈長期受壓,也是高危一族。此外,髂靜脈擠壓症候群患者亦容易靜脈栓塞,謝曾有一名中年女病人因盆腔結構較窄,導致髂靜脈受壓,再加上乘坐長途飛機,誘發靜脈栓塞,情況嚴重,醫生為她清理血塊之餘,也要置入一支架撐開血管,減低再次栓塞的機會。


治療方面,如果血塊較少,且只積聚在小腿部分,則可透過薄血藥稀釋血液,減低血液的凝固能力,讓血塊慢慢分解。但若情況嚴重,血塊累積到大腿位置,其脫落後造成肺栓塞的機會就會大增,因為大腿的血管較粗。在這種情況,就需要透過血栓移除手術取出血塊。一旦血塊脫落並流入肺部,患者就會呼吸困難,需要動複雜及危險的手術。謝表示,通常新形成的血塊較容易脫落,只要過了一星期,就會黏住血管壁。


謝提醒,要預防靜脈栓塞,乘搭長途飛機時,應確保攝取足夠水分,每隔一兩個小時起身走動舒展,且避免飲酒,導致身體水分流失。此外,市民也可穿着漸進壓力襪,這種襪子下緊上寬,只要配合適當活動,就可以擠壓靜脈血管、提升血液流量及循環。至於行動不便或長期臥床人士,應在他人或機器輔助下,適當活動雙腳。




 

資料來源: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4月22日 星期四

血栓

 最近「血栓」(Thrombus)這個名詞經常曝光,鬧得熱烘烘的,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甚麼是血栓。

人體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正常情況下是液體狀的,血液才可以由動脈血管,把養分送到各細胞使用,並經靜脈血管,收集細胞釋放出來的廢物,運送到肝、腎、肺部等器官淨化處理,循環不息。

而血液的凝固,是人體必需的自然功能,否則遇到創傷,一丁點兒的傷口,也可流血不止。正常情況下,血液的流動及凝固能力,是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即使不小心受傷了,血液會於傷口處凝固,但又不會把正常的血管堵住。但若血液於血管內異常地凝固(Thrombosis),便會出現啫喱狀的血塊,醫學上稱之為「血栓」,它可堵塞血管,相關的器官便會缺血,引起各種問題,常見的例子有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心臟病、中風等。可以說,血管內出現血塊,肯定是不正常的。那為甚麼血栓會形成?

血液的凝固,不外乎三種因素:

①血液流動受阻
若血液流動緩慢,甚至靜止,便容易凝固。因此皮膚傷口流血時,需要在流血處加壓,減慢血液流動去止血。 但若乘飛機坐著十多小時不動,下肢的深層靜脈便可能有血栓形成。同樣道理,收窄的血管是較容易有血栓形成的。

②血管壁受損
創傷時,受傷的血管會釋放出物質,刺激血塊形成去止血;但若血管壁受到感染,或因慢性發炎影響而受損,便會不必要地把凝血物質釋放,形成血塊,堵塞血管。

③血凝固力失衡
血液裡有很多成分是用於血液凝固的,若疾病令這些成分過高或過低,都會出現不正常的出血或栓塞情況。

血栓的形成,就是因為以上因素失衡所致。至於血栓跟COVID 19或疫苗的關係,下次再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新舊交替 醫學常態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一些曾經盛極一時,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的治療技術,隨着時間及科技的發展,是可以被完全取代的。

就以血管外科手術為例,把壞了的靜脈曲張血管切除、以「搭條繞道」處理堵塞了的動脈血管或切除快要爆破的血管瘤,而再縫上人造血管等,這些都曾經是標準手術方法。但隨着「血管腔內手術」的面世,研究發覺,與其大費周章地開大傷口,去把血管找出來做手術,為何不只在皮膚及血管刺穿一個小洞,再經這個洞放入幼細的儀器,在血管裡動手術?這樣便大大減低手術的創傷性,把傷口變小、減輕痛楚、加速康復,而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因此而犧牲治療效果。

陳女士患有靜脈曲張多年,十多年前曾接受傳統開放式的手術,初時效果理想,但由於她須長期站立工作,慢慢又發現有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再浮現出來,令到腿部疼痛不適,皮膚變黑,曾有醫生建議再次做手術,但她因害怕開刀痛楚,及手術後的漫長康復,一直拒絕,令病情惡化。

後來家人找到血管外科醫生處,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另一組靜脈血管出現問題,並可以微創方法處理,不需要開傳統的大傷口,只需局部麻醉進行,陳女士才勉強願意接受手術。最後手術傷口只有以幾個細小的洞,並以日間手術完成,術後數小時已正常走動,與她十多年前的經歷,實在是天與地之別。她才驚覺,之前不必要地把病情拖延,實在是非常無知。

現時的血管外科手術,以微創方法去做「血管腔內手術」,已經成為標準。當然,也有些情況「微創」是不適合的,故開放式手術仍是有其需要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血管超聲波

超聲波檢查(Ultrasonography),在醫學上是一種極為普遍的診斷技術,其原理是以超過人類耳朵可以聽到的高頻率音波,發射向身體器官,可以穿透肌肉及軟組織,再反射回來,電腦把發射及接收的超聲波訊號分析,從而得出影像。醫生便可透視身體,檢查肉眼看不到的器官情況。

由於超聲波技術並不涉及輻射,可以說是絕對安全;亦由於影像是實時性的,毋須等候製作,其方便程度,就好像醫生的聽筒一樣!

以往普羅大眾對超聲波檢查接觸最多的,一定是產科,差不多每位孕婦都會接受此檢查,跟進胎兒的成長。而其他專科醫生,也會經常轉介病人到掃描中心,由診斷科的醫生作超聲波檢查,例如膽石、甲狀腺等;隨着科技進步,超聲波設備日漸普及,有的甚至小如一部平板電腦,現時很多醫生也會在診所自備超聲波機,即時為病人檢查;這種趨勢,在甲狀腺尤為明顯。

由於血管內的血液是流動的,超聲波檢查便可實時看到血液的流動方向及速度,血管外科醫生能即時診斷問題所在,甚至計劃手術的步驟。這些實時的影像,都是單看硬照及文字報告無法提供的,尤其以靜脈的疾病最為明顯。

筆者現時除了在診所內以超聲波機作即時檢查外,甚至會帶著一部流動的超聲波機,方便在醫院巡房時即時為病人在病床檢查。

除了診斷,現時的微創血管治療,例如靜脈曲張手術、血管穿刺等,以超聲波導引去進行,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標準技術,甚至手術期間,可以超聲波的導管,在血管內作「血管腔內超聲波」(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檢查,準確地看到血管收窄的程度。

當然,超聲波並非萬能,音波並不能穿過骨頭、腸臟或太深的器官,其影像質素也不及一些放射診斷檢查;因此其他診斷技術例如X光、電腦掃描、核磁共振等,基本上是相輔相成的。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9月3日 星期四

貨員左腳靜脈曲張腫成2倍 主診醫生指飲水過量形成血栓

喝水有助身體代謝,但台灣一名患有靜脈曲張的售貨員,因疑因每天飲太多水,導致左腳出現血栓,腫成2倍大,更險致腳部壞死。不過,有本港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除非本身有其他原因形成血栓,正常情況多飲水不會導到腳部腫上加腫,反而飲水太少會令血栓出現,嚴重可引發肺栓塞致死。

台灣外科醫生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案例,指一名約40歲的女售貨員,因為工作關係需要長時間站立,經常出現腳腫和腳部冰冷。有次她因左腳腫成右腳2倍大而求醫,問診後發現她因長期站立而患有靜脈曲張,但她相信「多喝水,循環才會好」,每天飲3、4升水,加上又自行購買可造成水腫的藥物服食,導致代謝更差,水腫得更厲害,在左腿造成血栓,導致出現嚴重腳腫,情況嚴重的話可導致腳部壞死外。他趕緊安排女子注射血栓溶解劑,並要求她停止胡亂自行服藥。

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過度飲水形成血栓屬於極端例子,「正常即使飲水多,身體都能排走多餘水份,不會形成血栓,除非該名靜脈曲張患者本身有其他原因,如心衰竭、腎衰竭會導致腳部腫上加腫,才有機會形成血栓。」

他提醒,靜脈曲張的患者不要有錯誤觀念,以為飲水會令病情惡化,「飲水少反而會令血栓出現,當血栓剝落,隨著循環回流並卡在肺部血管時,會引發肺栓塞致死。」

謝醫生指,從事服務性行業,如侍應、售貨員、廚師因經常站立,較易出現靜脈曲張,故提醒高危一族切勿輕視病徵,「第1階段和第2階段只影響外觀,對健康沒有影響。但當到第3階段出現腳部不適、皮膚變色,就應求醫接受治療。」

    靜脈曲張臨床6個階段:

    1. 出現蜘蛛網狀靜脈;

    2. 血管凸出、彎曲;

    3. 腳腫、腳部疲累、腳部易抽筋;

    4. 腳眼附近皮膚顏色變深、變啡、變黑;

    5. 腳部皮膚出現濕疹、痕癢、細傷口;

    6. 腳部有潰瘍

謝醫生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一般而言,治療靜脈曲張,可透過4種途徑, 包括傳統外科手術切除壞血管、微創手術放入導管透過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注射黏合劑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及用藥物封閉壞血管。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單腿腳腫與「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下連接着腿部,上連接着腹部,下肢的血液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但其所處位置,異常擠擁,前面有動脈血管,後面有腰椎骨骼,附近亦有子宮、卵巢、直腸、膀胱等盆腔內的器官。這些器官若有任何異樣,就有可能壓迫到髂靜脈,令其收窄,甚至閉塞,輕者引致腳腫,嚴重的可至發炎疼痛、栓塞、潰瘍等。這就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的原理。

而其中最常見引致壓迫的,就是左腿的髂靜脈,前面被動脈,後面被腰椎,像三文治般的夾在中間。曾經有解剖學的研究發現,多達兩成人的髂靜脈有受壓情況,但大部分臨床上是沒有症狀的。而有嚴重靜脈曲張症狀的病人中,大約2%至5%是因髂靜脈受壓引起的。脊柱側彎、腰椎骨刺,都可以是病發的誘因,但大部分是原因不明的。

由於髂靜脈處於盆腔深處,因此診斷絕不容易,一般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情況,再以電腦掃描,檢查盆腔內的器官結構,更準確的會用到「血管內超聲波」導管檢查,可以在血管裡檢查到靜脈受壓的程度。

若症狀不太嚴重,會盡量以非手術的方法,例如壓力襪,去控制病情。但若病情嚴重,例如經常腫痛、發炎,甚至潰瘍,便需要接受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在血管內植入支架,把收窄的血管擴張過來,改善血液流量。若診斷正確,手術後腳腫的情況,會頓時消退!

在靜脈內置入支架,在全世界來說,也是一個較為新穎的手術,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也做了不少個案,是頗「貼市」的。但較不便之處,是病人於手術後需要服食一段時間的薄血藥,以減少支架栓塞的風險。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8月20日 星期四

單腿腳腫與「靜脈血液塞車」

之前提過,單腿腳腫的成因跟雙腿腳腫是完全不同的,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下肢靜脈血管的作用是把血液從下而上帶回心臟,而上述三種情況,都會令靜脈內的血液,要返回心臟的時候出現困難,令靜脈血液過量積聚於下肢,引致單腿腳腫。靜脈曲張是靜脈血管內的血液倒流,而靜脈栓塞則是有血塊在靜脈血管內形成,令血管堵塞,這兩種情況比較常見,之前亦有很多介紹,而大眾對「髂靜脈壓迫綜合症」則較陌生。


「髂靜脈」是一組位於盆腔內的靜脈血管,位於下肢及腹部靜脈之間,作用是接收腿部靜脈輸送上來的血液,再把它傳送至腹部靜脈,再回到心臟。可以說,下肢的血液,若要返回心臟,髂靜脈是必經之路。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若有任何原因,把髂靜脈壓着,令其收窄,下肢血液需要返回腹部及心臟,便會出現困難;情況就好像一條高速特快公路,本是四線行車,因交通事故,變成單線行車,當然就會出現大塞車情況,而部分車輛為了要到達目的地,便需要繞這高速公路,穿過一些橫街窄巷才能到埗,但行車時間就大大增加。而髂靜脈就是一條位於腿部及腹部之間的高速公路,一旦出現任何事故引致「靜脈血液塞車」,腿部便會腫脹。


由於髂靜脈位於盆腔深處,一般在診症室的「望聞問切」難以準確檢查,因此在診斷單腿腳腫的過程,會先以超聲波檢查腿部的靜脈,以排除靜脈曲張或栓塞的情況,若懷疑問題是源於髂靜脈,便需要考慮電腦掃描,甚至血管內超聲波,調查事故的地點及原因。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10日 星期五

靜脈曲張疼痛難忍易水腫 醫生教你簡單2招緩解不適

近日,中國男星涂磊在機艙抬高雙腳,引來網民批評其行為不雅,隨後他發文解釋自己患上靜脈曲張,為行為道歉才稍為平息風波。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靜脈曲張患者較正常人容易引發深層靜脈栓塞,一旦血栓隨血液回流至肺部,可導致肺栓塞致死,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在搭長途機時可以穿着壓力襪及保持腳掌上下郁動,保持小腿靜脈血液流動。

涂磊抬腳踩機艙引來批評


近日,有網民拍到中國知名主持人涂磊走進機艙座位後,把穿著拖鞋的雙腳抬高。影片曝光後,引來網民批評他「沒素質」、「不文明」,他隨後對此事作出回應,稱自己患有輕微靜脈曲張,才依醫生建議把腳抬高促進血液回流。他續指,當下認為座位前方沒有乘客,而且換上了一次性拖鞋,不會影響到別人及弄髒機艙才把腳抬高,但承認作為公眾人物不應該作出此舉,並認錯道歉才稍為平息風波。

深層靜脈栓塞可導肺栓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靜脈有分為表淺靜脈和深層靜脈,表淺靜脈栓塞是指表層靜脈無法發揮正常功能,瓣膜出現問題不能正常閉合造成血液倒流,血液長期積聚於腿部靜脈,使靜脈血管變形,形成靜脈曲張。典型患者早期會出現腳血管突起、彎曲腫脹,情況惡化後皮膚會變黑、痕癢,甚至潰爛。若果患者本身情況嚴重,長時間坐着不動(如搭長途機、進行大手術後需在床上休養)靜脈內的血液有機會形成血栓並引發深層靜脈栓塞,患者會因靜脈出現大量血塊而感到腫痛,一旦靜脈將帶有血栓的血液回流至肺部,可導肺栓塞致死。

2招緩解靜脈曲張


謝卓華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靜脈曲張。「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此外,亦可保持腳掌上下郁動,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抬高雙腳或離開座位走動效果會更好。」以上方法對預防水腫亦有幫助,「任何人長時間坐着不動都會腳腫,只是靜脈曲張患者水腫情況更嚴重,同樣壓力襪和多郁動可助減少水腫發生。」

治療靜脈曲張要找「壞血管」

一般而言,醫生會清除「壞血管」(影響血液循環之血管)治療靜脈曲張,例如(1)傳統外科手術:透過開刀切除整條壞血管;(2)微創手術:將導管放入壞血管,透過釋放射頻或激光封閉壞血管;(3)注射黏合劑:像利用膠水直接將靜脈的內壁黏合;(4)藥物治療:封閉壞血管。









資料來源: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425610/%E9%9D%9C%E8%84%88%E6%9B%B2%E5%BC%B5%E7%96%BC%E7%97%9B%E9%9B%A3%E5%BF%8D%E6%98%93%E6%B0%B4%E8%85%AB%20%20%E9%86%AB%E7%94%9F%E6%95%99%E4%BD%A0%E7%B0%A1%E5%96%AE2%E6%8B%9B%E7%B7%A9%E8%A7%A3%E4%B8%8D%E9%81%A9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單腿腳腫 不要掉以輕心


「腳腫」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醫學上有很多原因可引致,通常跟心臟、腎臟或肝臟功能差有關,亦可因營養不良以致血蛋白過低,甚至久坐不動,或藥物副作用等引致,但一般都是雙腿同時腫脹的,而出現的過程,都是比較慢性及反覆的。由於其成因跟長期病患有關,因此很多病人亦習以為常,不覺得有甚麼大問題。


很多人甚至以為單腿腳腫,跟雙腿腳腫的成因差不多,這便大錯特錯。兩者的成因完全不同,單腿腳腫一般都跟靜脈或淋巴系統有關,而靜脈問題遠較常見,如靜脈曲張、靜脈栓塞、髂靜脈壓迫綜合症等。


陳伯(化名)雖然已七十多歲,但仍非常壯健,絕不言休,每天仍然會返舖頭,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但數星期前,感覺到左腿有點腫脹,但因未影響行動,不以為意,以為只是過勞,休息一下便會沒事,怎知腫脹情況愈來愈嚴重,行動也開始有困難,家人也發覺左腿明顯暴脹,陳伯便半推半就地被家人帶去看醫生,最後被轉介到血管外科。醫生用超聲波檢查,赫然發現陳伯左腿肌肉內的深層靜脈有大量血栓,甚至已經伸延到腿部以上!


他立刻被安排到醫院接受電腦掃描,發現血栓已伸延到下腹的髂靜脈,而髂靜脈頂部有收窄的情況,醫生診斷陳伯患的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而引致嚴重深層靜脈栓塞。


這情況非同小可,若血栓被沖到肺部,引致「肺栓塞」,可即時致命。醫生立刻替他注射抗凝固的藥物,避免血栓蔓延;再以血管腔內手術,把大腿的血栓清除,而收窄的髂靜脈,則需要植入支架把它擴張。數天後陳伯出院,左腿的腫脹已大大消除。下次再跟大家解釋甚麼是「髂靜脈壓迫綜合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積極面對 化禍為福

疫情進入第二波,戰事拖長了,停學、封關、封球場、關辦公室等非常措施,陸續出籠,暫時還未看到終點。市民日常生活大受影響,有人因而惶恐不安,終日抱怨;也有人積極面對,善用時間,化危為機!

陳小姐為人師表,勞心勞力,平日學校的工作忙得要命,上課時又要長期站立,弄得雙腿都出現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每天放工後小腿總是脹痛的,晚上亦經常抽筋。雖然家人多番勸告她去看醫生,但她自覺不太嚴重,亦不介意外觀,更不想離開工作崗位,故此拖拖拉拉便是數年,眼巴巴看着小腿的靜脈血管愈來愈粗壯,最近並發現足踝啲皮膚變得深色。

自從農曆新年後,便開始停課,復課遙遙無期,雖然仍是忙着製作教材,供網上授課,但她想通了,與其天天忍痛,何不利用這段「悠長假期」,把困擾多年的健康問題徹底根治?經檢查後,她患的是靜脈曲張第4期,這次她不再猶豫,一星期後接受微創手術,幾個細小的傷口,便把問題根治。她才驚覺,以前那樣拖延病情,實在是毫無必要。現在不適的感覺已經慢慢消退,顯眼的青筋亦已清除,但足踝皮膚的色素卻是揮之不去,留下一點小遺憾。但陳小姐並不介懷,反而非常感恩,以正面的態度面對,慶幸自己可以有意義地利用這特殊的「假期」!

生命中總有些情況,不是我們能控制的,與其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倒不如換個角度,積極面對,看看能否化禍為福。剛才新聞報道,疫情令全球工商業活動大減,二氧化碳排放量驟降,污染前所未有地減少,地球的空氣頓時清新了。這也算因禍得福吧,只是這個「禍」似乎大了點!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5月14日 星期四

髮型師連企9小時地上全是血 揭右腿靜脈曲張潰瘍致大出血

靜脈曲張勿輕視!內地一名髮型師連站9小時後右腿突然大量出血,緊急送醫揭發是靜脈曲張復發並出現潰瘍所致。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紓緩症狀。

據《武漢晚報》報道,本月14日,內地一名李姓髮型師連續站著理髮9小時後,突然發現地上全是血,送院檢查發現是右腿靜脈曲張潰瘍,導致靜脈大出血,經治療後成功止血。

李男從事美髮行業7年,平時每天站5至6個小時。 2年前因雙腿出現青筋求醫,確診患上靜脈曲張,去年底再度復發,更出現潰瘍。不過因過年前生意忙碌,故沒有看診。主診的血管科醫生何娟娟分析,李男很可能是因長時間站立,無意中弄破右腿上的潰瘍面導致大出血。

久坐久站易致靜脈曲張

何娟娟解釋,靜脈曲張是因為靜脈壁薄弱和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導致靜脈血液倒流、停滯,血液長時間積在下肢,會破壞靜脈瓣膜而產生靜脈壓過高,血管突出皮膚表面,出現「蚯蚓腿」,引起皮膚瘙癢、搔抓出血,導致局部皮膚糜爛、潰瘍。「潰瘍侵犯靜脈會引起無痛性靜脈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且經久不癒的潰瘍有癌變風險。」

預防及紓緩靜脈曲張

何娟娟指久坐、久站、重體力勞動,都會導致下肢血液回流困難,引起靜脈內壓力升高而誘發該病。提醒平時應避免久站或久坐,多做足背伸展動作,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曾接受《晴報》訪問時就建議,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腳部腫脹就要休息,平時亦可以穿著醫療用壓力襪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緩解症狀。他解釋,壓力襪腳踝部位的壓力最高,再順着腿部向上漸漸遞減,這設計可令腳部靜脈血液較易回流至心臟;而保持腳掌上下郁動,可以讓小腿肌肉放鬆收縮,保持靜脈血液流動,以免形成血栓。












資料來源:  晴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因疫耽誤 險須截肢

現時香港的疫情關係,很多人若非必要,也不願到醫院,這個可以理解,但最近發覺有不少病人因此而耽誤了病情。

黃婆婆七十多歲,有血壓高、糖尿病及膽固醇高的情況,早在大半年前已經覺得右腿不舒服,走路十多分鐘已經覺得小腿疼痛,要停下來休息。心想只是年紀大的自然過程,不以為意,沒想到過年前情況再惡化,走路數分鐘已經劇痛難當,甚至晚上睡覺也會痛醒。雖然家人早已勸她求醫,但她因不想於過年期間到醫院,便「死忍」希望捱到農曆初十五之後才見醫生。怎知農曆新年後,香港疫情不斷惡化,她便繼續忍,希望捱到疫情過後才處理。到二月底,痛楚已經是持續的,甚至腳趾而出現變黑及傷口,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她才願意去求醫。

經過檢查及掃描後,發覺她患的是周邊血管阻塞,因年紀大及三高的誘因,出現血管硬化,右腿血管變得狹窄及部分阻塞,引致供血量不足,早期的症狀是「間歇性跛行」,走路時間久了,會因肌肉缺乏血液供應而疼痛,休息一下便會紓緩;到了後期缺血情況愈來愈嚴重,便會出現傷口、變黑,及持續痛楚。若再拖延,可以是整條腿也壞死,需要截肢!

醫治的辦法,首選是以微創的血管腔內手術,從血管內以幼細的儀器,把收窄或閉塞的血管通開、擴張,需要時植入支架,增加血液流量,才能紓緩痛楚,愈合傷口。

這時婆婆才明白病情的嚴重性,才願意在疫情期間去接受治療,但因為傷口已經出現,康復時間便大大延長,手術複雜性也大大增加。

黃婆婆的例子,可不是個別的,最近也有不少類似個案,病情的惡化是不會因疫情而暫停的,希望大家警惕。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