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靜脈曲張瓣膜閉合不全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