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濕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濕疹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靜脈曲張可變濕疹、慢性潰瘍 站立工作、孕婦屬高危群組 穿著醫療壓力襪減慢惡化


 靜脈曲張可變濕疹、慢性潰瘍 站立工作、孕婦屬高危群組 穿著醫療壓力襪減慢惡化 -
香港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謝卓華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7月9日 星期五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痕癢的足踝「濕疹」?

下肢皮膚痕癢,是非常普遍的情況,最常見成因必定是著名的「香港腳」,由真菌感染引起,通常牽涉腳掌及腳趾罅的皮膚,診斷及醫治並不困難,甚至病人自行到藥房買點藥膏,已能處理。但若痕癢的皮膚是位於足踝或小腿,並且久治不愈,便要留意是否血液循環出了問題!
 

很多時這種情況,會被診斷為「濕疹」(Eczema),並以類固醇醫治,但要知道,濕疹只是一種表面徵狀,背後必定有其隱藏病因,而類固醇只是消炎,把濕疹硬生生壓下去,並沒有把問題根治,因此復發是必然的!


A女士數年前發覺左腿足踝附近的皮膚經常痕癢,無故出現濕疹,起初不以為意,以為只是皮膚敏感,胡亂吃點藥塗點藥膏算了,但情況並無改善。後來醫生給她處方類固醇藥膏,幾星期後痕癢及濕疹慢慢消失,她高興以為問題就此解決;怎知數個月後,故態復萌,醫生又再處方類固醇,但濕疹退了又再來,如是者數年間不斷輪迴,整體情況每況愈下,濕疹的範圍更愈來愈大。


皮膚科醫生甚至作皮膚採樣,把組織送去化驗,但也找不出端倪。後來足踝的皮膚變得愈來愈深色,A女士便被轉介到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醫生替她做血管超聲波檢查,發現有部分的靜脈血管出現嚴重的血液倒流,以致有過量的血液積聚於足踝,令附近的軟組織及皮膚發炎,形成痕癢的濕疹。由於這些壞了的靜脈血管是隱藏起來的,肉眼看不到,早期的臨床診斷會比較困難。


為了把問題根治,A女士接受微創靜脈血管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的硬化劑注射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封閉,從而避免血液倒流。術後數星期,濕疹痕癢已得到改善,數個月後更完全消失,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復發;但變了色的皮膚就真的沒法子了!


要徹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源著手。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0年3月25日 星期三

【靜脈曲張】藥膏壓力襪外5個貼士助改善 高危因素不止企得多 (上)





靜脈曲張下,大小腿出現一條條凸出的血管,絕對是女性大敵!其實,靜脈曲張不止影響外觀,更可能引致色素沉澱、濕疹等皮膚病變,不容輕視。想改善靜脈曲張,靠坊間常說的壓力襪、藥膏有沒有用?除了常說的站得多,還有什麼因素增加患靜脈曲張的機會?由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為我們解答。

靜脈曲張是什麼?

天氣回暖,不少人準備換上短褲、短裙,卻見腿上有條礙眼的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血液會經由靜脈血管由下而上輸送回心臟,但當腳部的靜脈血管失去正常功能,如血管中的單向活瓣壞了,令血液倒流回腳,壓迫血管,就會出現這種血管變明顯甚至凸起的問題,也就是我們不時聽說的靜脈曲張。

靜脈曲張已是常見的都市問題,常見發生在下肢,其中小腿病情一般較嚴重,血管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解釋:「站立時,小腿是在身體最低的地方,血液返回心臟的路很遠,血管承受壓力最高。」








了解靜脈曲張的病情及成因

靜脈曲張病情分六期

從醫學角度,靜脈曲張的病情可按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分六期,謝醫生說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但通常都是以年計發生:

第一期:出現蜘蛛網狀靜脈,即微絲血管變明顯

第二期:血管開始突起,但沒特別不適

第三期:腳出現腫脹、疼痛的感覺,甚至會晚上抽筋

第四期:開始有皮膚病變,例如皮膚因色素沉澱變深

第五期:患處出現濕疹、痕癢,甚至有傷口

第六期:患處慢性潰爛,傷口一直不復原

謝醫生指,首三期的靜脈曲張相對不太影響健康,患者可以視乎需要選擇先觀察或求醫,但到了第四期或以上,就必須接受治療,「會經常損傷、發炎,當第六期出現的傷口拖延太久,亦有機會細菌感染,甚至出現細胞病變,惡化成皮膚癌,最極端的情況更可能需要截肢,甚至有生命危險」。

..........續




資料來源:香港0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尋根究底 治病之道

李小姐數年前發現雙腿的皮膚無緣無故出現濕疹,並時有痕癢的感覺,皮膚痕當然以為是皮膚問題,她便到皮膚科醫生處取了些止痕藥膏,痕是減了些,但是濕疹退了又很快重現,甚至範圍越來越廣。她又以為是自己皮膚敏感,更進一步使用了些抗敏藥物,並且進行了一系列的免疫系統檢查及皮膚組織化驗,但都找不出原因,她只好認命,自責是自己皮膚不好。於是處理這些濕疹,把雙腿用衣服小心遮蓋,以免別人發現,便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但問題並沒有因此而解決,甚至變本加厲,濕疹越來越嚴重,皮膚變深色,雙腿也越來越不適。

後來她找專科醫生尋根究底,最後竟發現問題源自她雙腿的靜脈血管,一組本來把血液由腿部運送至心臟的靜脈血管,功能上出了問題,令血液反方向由上而下倒流至小腿,引致小腿的靜脈血壓過高,壓力會傳至皮膚血管,令皮膚出現慢性發炎。


他根本就不是有甚麼皮膚病,討厭的皮膚濕疹,只是隱藏着的靜脈問題的表面徵狀,所有針對皮膚濕疹痕癢的治療,都是治標不治本,並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李小姐後來接受了微創靜脈曲張手術,把有問題的靜脈血管清除,令血液循環回復正常,她皮膚上的濕疹便慢慢退掉,但深了色的皮膚卻是永遠的。在醫學上,把病情分析,尋根究底,找出那些是表面症狀,那些是深層次的問題,逐一處理,才可把病情根治。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0260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認識腳痛成因了解下肢血管疾病 (下)







靜脈曲張嚴重時傷口難癒合

靜脈曲張是最常見的靜脈血管疾病,多發生於腳部。謝醫生表示,正常情況下在腳部肌肉活動時,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與間歇性跛行的情況相反,靜脈瓣膜閉合不全的患者在站立時,腳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造成小腿不適,腳部活動時不適感反而會減少。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皮膚痕癢並引發濕疹及傷口;(6)長期潰瘍難以痊癒。

以不同治療方法對症下藥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及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治療靜脈曲張方面,可分為手術和非手術兩大類。如病情不影響日常生活,手術對於第一至三期的患者來說並非必要。謝醫生建議,病情較輕的患者應避免穿高跟鞋及長時間站立,亦可選擇穿着醫學專用的壓力襪,以紓緩由靜脈曲張引起的腿部不適。

第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傳統外科手術、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及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抽走。此方法一般需全身麻醉,傷口較大,患者需要多點時間康復。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效果與傳統手術相若,但可選擇局部麻醉進行。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UltrasoundGuided Sclerotherapy)則是把藥物注射進血管來堵塞有問題的部分,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或早期靜脈曲張的情況。謝醫生強調,任何治療都有其利弊及風險,病人應找適當的醫生,對症下藥,商討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信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靜脈曲張瓣膜閉合不全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資料來源: 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足踝變色要留神

一名中年女士於兩、三年前,發現自己足踝的膚色漸 變深,感覺很難看 。她一直以為只不過是年紀漸長,皮膚變粗糙了,又或者不過是患上濕疹,沒甚麼大不了…原來,她已 患上了常見於女士的靜脈曲張。





這位女士雖然也有聽過靜脈曲張,但怎樣也沒有想過自己會患上,原因是她體形較重,小腿胖胖的,血管被「藏」於脂肪裡,並 沒有明顯凸出,故一直沒有察覺 。
出於女士愛美的天性,她經常擦美白護膚品,甚至跑去光顧美容院 ,卻始終「白」不回來。後來,她足踝位置不僅膚色變深,更開始出現細小的傷口,而且久久不能愈合,她才開始發現事態嚴重,認真求醫。

最後,她被轉介到血管外科專科醫生,經 超聲波檢查,確診患上靜脈曲張。其後,她接受了微創手術,處理了問題血管,阻止病情惡化。可是,由於色素已經沉澱,她的足踝膚色,已經無法復元了。現在又多一個理由,讓女士們減重了。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靜脈曲張瓣膜閉合不全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