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歲的李婆婆,即使年紀大,卻行動自如,雖然日常沒有什麼運動,但每天仍然在家來去自如,買餸煮飯不成問題.
他數月前發覺左腳第二隻腳趾有點疼痛,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傷,並不以為意,食點止痛藥便算,但慢慢地腳趾尖竟變黑,他又以為只是撞傷後的傷口,只是胡亂地塗些藥膏,怎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黑的情況蔓延至整隻腳趾,而痛楚亦越來越嚴重,痛致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李婆婆很怕到醫院及見醫生,故一拖再拖,并沒有把病情告訴家人,直至他真的忍無可忍,並發現其他腳趾也開始變黑,才開始認真求醫.
幾經轉折,最後由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出,他左腳的動脈血管有慢性阻塞,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運送至腳部,腳趾便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慢慢地壞死,情況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枝在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枯萎一樣,醫學上稱之Gangrene「壞疽」。這是下肢血液嚴重供應不足的警號,若未能夠及時動手術去增加血液供應,壞死的組織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引致感染,截肢便在所難免。
雖然李婆婆及其家人很擔心這麼大年紀去接受手術,但其實現今的血管手術,大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一個細小的傷口及輕量的麻醉,再配合血管腔內手術的特別器材及技術,便有機會把阻塞的血管通開,即時是年紀大,手術成功率也是相當高的。總比無止境地痛下去及截肢好吧!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It is an educational platform aim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i. veins. How to achieve the possible symptomatic, functional and cosmetic outcome by different treatments to the needs of individuals with venous problem. ii. Thyroid diseases, parathyroid, goiter, thyroid cancer, etc... 這是一個教育博客,提供教育關於腿部靜脈曲張及蜘蛛網血管問題,提供各類針對腿部靜脈的治療技術,包括微創靜脈腔內激光及射頻、超聲波導引注射、及外科手術等等。另提供甲狀腺, 甲狀腺亢進, 甲狀腺癌, 甲狀腺腫大, 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素, 甲狀腺 症狀, 甲狀腺素低, 甲狀腺素高,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醫生, 甲狀腺檢查教育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2015年2月26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靜脈曲張瓣膜閉合不全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資料來源: 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資料來源: 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2月25日 星期三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1)
腳痛成因眾多,常見的有關節痛症﹑肌肉拉傷和筋骨疼痛等,雖然由血管疾病引起的腳痛十分普遍,但由於認知不足許多患者至曉期才確診,因此增加了治療困難。
動脈血管阻塞嚴重者或需截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可引致腳痛,謝卓華醫生解釋由於動脈硬化,令血管壁失去彈性及增厚,導致血管通道收窄,血液因此難以通過而造成血管阻塞。患者的腳部若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便容易出現麻痺及疼痛等問題。最典型的情況是「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即病人躺下或坐下時沒有不適,但行走一段距離後(由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腳部會開始疼痛,需要立即仕下休息,數分鐘後情況才會好轉,但愎恢復走路相約距離後,病人會再次感到疼痛,情況就這隸不斷反覆。
「間歇性跛行」引致的疼痛主要發生於小腿肌肉,嚴重者會伸延至大腿及臀部肌肉。病情若持續惡化,患者的皮膚會出現潰爛,甚至需要截肢。
治療先從對付誘因下手
診療時醫生會以問診及觸診等檢查方法判斷,同時量度患者的足部及手部血壓,以對比足部的血液供應情況。至於治療方面主要分為兩大範疇,包括治療致病誘因,例如戒煙﹑控制血糖和血脂等;以及增加血液流量以解決疼痛問題。
謝卓華醫生表示,有些患者因為腳痛而不願走動,此舉除影響生活質素外,更會使病情持續惡化,因此建議患者應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例如散步﹑行山和游水等,促進新陳代謝之餘更有助回反血管彈性。藥物方面,Cilostazal可於血管內發揮作用,避免血小板積聚,並能擴張已收窄的微絲血管及促進血管增生,患者服用六個月後行走的距離可逐漸增加。
如症狀嚴重,患者可選擇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術前先透過血壓檢查及電腦掃描得悉血管內的情況,手術時則以血管成型術及支架(Angioplasty & Stenting)將已阻塞或收窄的血管打通或擴張,或進行動脈繞道手術。
資料來源: 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壞疽使腳趾變黑 - 糖尿病
逾70歲的金婆婆(化名),安享清福,與子女同住,有傭人照顧。以前每天都有晨運的習慣,最近因腳痛愈來愈嚴重,已被迫放棄。本以為只是關節老化,多休息便沒事。怎知兩個月前,她感到右邊拇趾有點疼痛,痛楚逐漸由趾尖蔓延至整個腳掌,腳趾更慢慢變黑。
婆婆的子女發覺,也不敢怠慢,馬上帶她找醫生檢查,經多番轉介,發現她患的,原來是因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壞疽」。壞疽常見於糖尿病或動脈血管硬化等情況下,由於失去血液供給而造成的。受影響的身體組織,會因缺血而死亡或腐爛。
「醫生,那麼你會不會把我的腳也斬去?」
金婆婆一聽到自己的右腳有壞疽,馬上嚇得面色大變,生怕被切去右腳。的確,一些壞死情況嚴重個案中,醫生需要將已完全腐爛的肢體切除,幸好因金婆婆的子女發覺及時,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後,再安排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擺放支架將閉塞的血管打通後,其壞疽情況沒有再惡化。
在此呼籲各位子女,多點留意年長父母的健康狀況,遇到像金婆婆那樣的腳痛及變黑的腳趾,若及早診治,有機會可避過截肢之苦的。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新聞來源: am730專欄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壞疽使腳趾變黑 - 糖尿病
逾70歲的金婆婆(化名),安享清福,與子女同住,有傭人照顧。以前每天都有晨運的習慣,最近因腳痛愈來愈嚴重,已被迫放棄。本以為只是關節老化,多休息便沒事。怎知兩個月前,她感到右邊拇趾有點疼痛,痛楚逐漸由趾尖蔓延至整個腳掌,腳趾更慢慢變黑。
婆婆的子女發覺,也不敢怠慢,馬上帶她找醫生檢查,經多番轉介,發現她患的,原來是因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壞疽」。壞疽常見於糖尿病或動脈血管硬化等情況下,由於失去血液供給而造成的。受影響的身體組織,會因缺血而死亡或腐爛。
「醫生,那麼你會不會把我的腳也斬去?」
金婆婆一聽到自己的右腳有壞疽,馬上嚇得面色大變,生怕被切去右腳。的確,一些壞死情況嚴重個案中,醫生需要將已完全腐爛的肢體切除,幸好因金婆婆的子女發覺及時,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後,再安排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擺放支架將閉塞的血管打通後,其壞疽情況沒有再惡化。
在此呼籲各位子女,多點留意年長父母的健康狀況,遇到像金婆婆那樣的腳痛及變黑的腳趾,若及早診治,有機會可避過截肢之苦的。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新聞來源: am730專欄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2)
可致濕疹﹑皮膚潰爛
除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外,靜脈曲張(Varicose Veins)同樣會引起腳痛。正常情況下,靜脈中的瓣膜可幫助血液向上流動至心臟,以防回流及積聚在腳部。若靜脈瓣膜閉合不全,血液會向下積聚令血管脹大,小血管會形成蜘蛛網紋,而大血管則會出現靜脈曲張。有家族病史﹑需要長期站立﹑懷孕﹑長期負重及體重過重等都是高危因素。醫學界已將腿部靜脈問題分成六個階段,包括(1)蜘蛛網狀靜脈;(2)血管突起及脹起;(3)腿部浮腫及容易疲累;(4)皮膚顏色變深變黑;(5)引發濕疹;(6)皮膚潰爛。
治療靜脈曲張的方法
如懷疑患有靜脈曲張,醫生會為患者進行超聲波檢查,以觀察腿部的深層靜脈﹑表層靜脈名其他靜脈的血液流動情況。謝卓華醫生指出,第一至三期靜脈曲張由於病情較輕微,患者可以選擇觀察或治療。觀察期間,可穿着漸進式壓力襪將血液推往心臟,這對已脹起的血管有紓緩作用。
物四至六期的患者則必須接受治療,治療方法包括(1)外科手術;(2)靜脈腔內消融術;(3)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是把患者腿部較上位置的大隱靜脈結紮,然後把壞了的靜脈血管抽走。雖然此法成效顯著,但會引起腳部腫脹,需要較長時間康復。
靜脈腔內消融術(Endovenous Ablation)則是於患者腿上開一個小口,再放入射頻或激光導管,產生熱力使壞血管收縮及堵塞。而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Ultrasound Guided Sclerotherapy)治療則是把藥物注射入血管中,將壞血管封閉,此法只適用於較小的血管,可改善蜘蛛網狀靜脈情況。
其他足部痛症的成因足部治療師林喜民指出,除了由血管問題引起的腳部疼痛外,一些足部結構問題以及皮膚和腳甲問題都會造成足部痛楚。足部結構問題包括拇指外翻﹑腳趾屈曲變形﹑扁平足及高弓足等;皮膚和腳甲問題包括灰趾甲﹑嵌甲﹑雞眼及厚繭﹑足癬或香港腳﹑皮膚疣等。
另外,足部若長期過度受壓或穿著不合適的鞋履,更會引起炎症及疼痛。例如足底筋膜炎的形成,便是由於長期站立或走動﹑患有扁平足或高弓足﹑長期穿著過高且窄的鞋子等原因,令足部過度受壓及筋膜過度拉扯,導致筋膜發炎,嚴重時更會長久形成骨刺。其他炎症及痛症包括足跟骨刺增生﹑亞基理斯腱炎痛﹑趾間神經瘤及前掌痛等。
慢性疾病引起腳痛
需小心護理
需小心護理
林喜民表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引起腳足疼痛的重要因素。糖尿病併發症會引起神經功能退化﹑手腳感覺遲鈍,患者的足部一旦受損也不易察覺。若血糖控制不佳或傷口處理不當,便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引發炎症,嚴重時或需截肢。糖尿病人需留意足部是否容易潰爛發炎且難以癒合,腳部關節出現變形及足底產生厚繭﹑雞眼及厚甲等問題,皮膚亦會較易乾燥。
根據統計,約有八成55歲或以上長者患有一定程度的關節疾病,當中以關節炎最為普遍,其中最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闔節炎及骨性關節炎。
林喜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關節而引起。建議患者應保護受影響關節,避免關節進一步受損,並可向足底治療師查詢,訂製適合的鞋墊。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認識足部痛症 防治下肢血管疾病(1)
腳痛成因眾多,常見的有關節痛症﹑肌肉拉傷和筋骨疼痛等,雖然由血管疾病引起的腳痛十分普遍,但由於認知不足許多患者至曉期才確診,因此增加了治療困難。
動脈血管阻塞 嚴重者或需截肢
周邊動脈血管阻塞可引致腳痛,謝卓華醫生解釋由於動脈硬化,令血管壁失去彈性及增厚,導致血管通道收窄,血液因此難以通過而造成血管阻塞。患者的腳部若無法得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便容易出現麻痺及疼痛等問題。最典型的情況是「間歇性跛行(Claudication),即病人躺下或坐下時沒有不適,但行走一段距離後(由數十米到數百米不等),腳部會開始疼痛,需要立即仕下休息,數分鐘後情況才會好轉,但愎恢復走路相約距離後,病人會再次感到疼痛,情況就這隸不斷反覆。
「間歇性跛行」引致的疼痛主要發生於小腿肌肉,嚴重者會伸延至大腿及臀部肌肉。病情若持續惡化,患者的皮膚會出現潰爛,甚至需要截肢。
治療先從對付誘因下手
診療時醫生會以問診及觸診等檢查方法判斷,同時量度患者的足部及手部血壓,以對比足部的血液供應情況。至於治療方面主要分為兩大範疇,包括治療致病誘因,例如戒煙﹑控制血糖和血脂等;以及增加血液流量以解決疼痛問題。
謝卓華醫生表示,有些患者因為腳痛而不願走動,此舉除影響生活質素外,更會使病情持續惡化,因此建議患者應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例如散步﹑行山和游水等,促進新陳代謝之餘更有助回反血管彈性。藥物方面,Cilostazal可於血管內發揮作用,避免血小板積聚,並能擴張已收窄的微絲血管及促進血管增生,患者服用六個月後行走的距離可逐漸增加。如症狀嚴重,患者可選擇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術前先透過血壓檢查及電腦掃描得悉血管內的情況,手術時則以血管成型術及支架(Angioplasty & Stenting)將已阻塞或收窄的血管打通或擴張,或進行動脈繞道手術。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健康創富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長期站立工作 慎患靜脈曲張 (下)
生活習慣舒緩不適
針對靜脈曲張的治療方法視乎病情而決定,如病情較輕,可透過藥物及壓力襪以減輕症狀。謝醫生建議患者可使用含Heparin成分的啫喱狀藥膏為腿部作按摩,Heparin具消炎及消腫功效,減輕靜脈曲張所引致的不適,而按摩亦有助血液循環。「我亦會建議患者避免穿高跟鞋以減輕小腿壓力,平日即使要長時間站立,也可以站一會,走兩步,又或者站立時穿著壓力襪。但要注意,壓力襪的作用是幫助血液回流,並減慢血管變壊,但並不能令有問題的靜脈消失。」
注射及手術治療
當病情嚴重,仍是需要介入治療,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治療靜脈曲張主要有三個方法:注射治療﹑傳統外科手術名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
謝醫生指出,超聲波導引脈內注射適用於輕微個案,過程由超聲波導航,找出有毛病的血管進行注射以封閉靜脈。而傳統外科手術就是利用外科手術清除有問題的血管,此方法需要全身或半身麻醉,安全但創傷較大。而微創靜脈腔內消融術是透過以極為幼細的激光或射頻導管,把有問題的靜脈清除。「微創手術的傷口細小,不用全身麻醉,復原時間較快,一般在手術後第二天便可恢復日常活動。」
謝醫生忠告病人不應因懼怕手術而逃避治療,如發現自己患上靜脈曲張,應及旱與醫生商討治療方法。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東周刊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長期站立工作 慎患靜脈曲張 (上)
你的工作是否需要長時間站立?教師﹑售貨員﹑服務業等,每天均需要長時間站立,增加患上靜脈曲張的機會。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靜脈曲張是都市人普遍的毛病,甚病徵不單影響外觀,更會令雙腳容易疲累及疼痛,若情況惡化更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如靜脈濕疹﹑膚色變黑及潰爛等。
血液倒流引致
靜脈曲張有多普遍?謝醫生謂,成年人中有兩至三成人都患上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而男女比例是一比二,高危者包括長時間站立的工作﹑家族遺傳﹑懷孕及體重過高。
「『靜脈曲張』的正確醫學名稱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病理成因是靜脈瓣閉合不全,由於下肢靜脈是透過瓣膜的幫助,令血液反地心吸力地向上流,當瓣膜出現毛病便會引致血液逆流,升管內壓力上升,久而久之靜脈便會腫脹變曲。」
不單影響外觀
很多人以為靜脈曲張只是影響外觀,所以不作任何醫療處理。謝醫生解釋,靜脈曲張不單止是外觀問題,當病情嚴重,亦可是健康問題,患者早期感覺雙腳酸痛﹑疲倦﹑腫脹,睡眠時抽筋亦是常見的徵狀,若然不適當處理有機會繼續惡化。「靜脈曲張可分為六期,皮膚表面出現蜘蛛網血管屬一期患者,二至三期患者會在表皮看到靜脈凸起及腫脹,延至四期便會出現皮膚變黑,最後若惡化至五至六期會引致皮膚炎及皮膚潰爛,若傷口破裂更會流血不止。」
(續)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東周刊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變黑的腳趾
逾70歲的金婆婆(化名),安享清福,與子女同住,有傭人照顧。以前每天都有晨運的習慣,最近因腳痛愈來愈嚴重,已被迫放棄。本以為只是關節老化,多休息便沒事。怎知兩個月前,她感到右邊拇趾有點疼痛,痛楚逐漸由趾尖蔓延至整個腳掌,腳趾更慢慢變黑。
婆婆的子女發覺,也不敢怠慢,馬上帶她找醫生檢查,經多番轉介,發現她患的,原來是因動脈血管阻塞而引起的「壞疽」。壞疽常見於糖尿病或動脈血管硬化等情況下,由於失去血液供給而造成的。受影響的身體組織,會因缺血而死亡或腐爛。
「醫生,那麼你會不會把我的腳也斬去?」
金婆婆一聽到自己的右腳有壞疽,馬上嚇得面色大變,生怕被切去右腳。的確,一些壞死情況嚴重個案中,醫生需要將已完全腐爛的肢體切除,幸好因金婆婆的子女發覺及時,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後,再安排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擺放支架將閉塞的血管打通後,其壞疽情況沒有再惡化。
在此呼籲各位子女,多點留意年長父母的健康狀況,遇到像金婆婆那樣的腳痛及變黑的腳趾,若及早診治,有機會可避過截肢之苦的。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新聞來源: am730專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