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外科醫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外科醫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

 提起靜脈曲張,當患者經外科醫生評估,認為一般保守性治療(例如壓力襪等),已不足以處理有關的病徵時,可能會安排他們接受手術治療。除了傳統的外科手術外,「靜脈腔內激光」亦是一種新的微創治療選擇。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程序可以日間手術方式,在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手術時,醫生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並在大腿開一個比針孔略大的小切口,然後把光纖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光纖便會發放激光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徹底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


與傳統手術比較,靜脈腔內激光治療的創傷性較低,病人亦不必全身麻醉,康復時間較短,術後疼痛、傷口紅腫等情況亦較輕微。病人在治療後,稍經休息已經可以落地行走,日常生活基本上不受大影響,約兩星期後可逐步恢復運動。


靜脈腔內激光治療一般只需作局部麻醉,適合大多數的病人使用,即使本身患有疾病或服食藥物而不能全身麻醉的病人,亦可以接受此治療。而治療的傷口較全統手術小,傷口腫脹及痛楚等後遺症亦較輕,大部分人完成治療後即日可恢復正常活動。


讀者亦須留意,這種技術主要針對較大的靜脈曲張,並不適合用於處理較幼細、過於彎曲或異常的血管。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9%9D%9C%E8%84%88%E8%85%94%E5%85%A7%E6%BF%80%E5%85%89%E6%B2%BB%E7%99%82-192375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13日 星期三

經濟客艙症候群

長假期,港人最愛出國旅行,但坐長途航班動輒要呆坐十多小時,除了長時間坐著找娛樂打發時間,有人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連水也少喝,於是雙腿全程垂著不動,這便有機會出現「經濟客艙症候群」。


此症候群成因是腿部肌肉缺乏運動,導致靜脈血液停留不動,形成血塊,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典型症狀是小腿腫脹疼痛,但亦有小部分沒有徵狀。不過,若血塊脫落,隨血液沖到肺部,便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雖然醫學上稱為「經濟客艙」症候群,但也不代表商務或頭等艙免疫,本人便遇過頭等艙乘客出現此情況,關鍵是腿部全程垂著不動,肥胖、孕婦或本身已有靜脈曲張人士,風險亦較高。

許多人應該試過下機時雙腳脹脹的,或擔心會有事,其實坐了數小時,有此情況亦屬正常。有研究指,在5,000名沒有患靜脈曲張的長途機(航程4小時或以上)乘客中,經超聲波掃描後,當中約4%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但大部分情況輕微,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更屬少數中的少數。

不過,無論機會多微,這不幸情況仍有可能出現,所以坐飛機時,應間中站立、步行,或在座位上伸展腿部,讓下肢肌肉多活動;並應避免在航程上飲酒;亦可穿壓力襪。若乘機後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便應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b6%93%e6%bf%9f%e5%ae%a2%e8%89%99%e7%97%87%e5%80%99%e7%be%a4-1287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7月6日 星期五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小腿無力的警號

五十多歲、有多年吸煙習慣的周先生,前陣子走路時總感到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特別在上樓梯或斜路時更痛,要不時停下休息,待痛楚減退後才繼續上路。


他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情況一直無好轉,後來醫生發現他的下肢脈搏非常微弱,轉介給我治療後,終發現周先生患「間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即腳痛成因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

該病的典型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無異樣,每當行走若干路程後,下肢肌肉才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再現,主要痛處亦多在小腿。若患者忽視治療,有研究指,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潰瘍、壞疽,甚至需要截肢。

一旦證實因動脈血管阻塞致腳痛,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刺激血管增生,改善病情。不過,當運動與藥物治療均無效,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方法是在患者下肢開一個小洞,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到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至於嚴重阻塞情況,便需要「搭橋」,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

周先生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手術,術後兩天便如常活動,1個月後已可做運動了。雖然手術成功,但周先生必須馬上戒煙,防止血管健康繼續受損。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東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6月7日 星期四

經濟客艙症候群

長假期,港人最愛出國旅行,但坐長途航班動輒要呆坐十多小時,除了長時間坐著找娛樂打發時間,有人甚至為了減少上廁所,連水也少喝,於是雙腿全程垂著不動,這便有機會出現「經濟客艙症候群」。


此症候群成因是腿部肌肉缺乏運動,導致靜脈血液停留不動,形成血塊,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典型症狀是小腿腫脹疼痛,但亦有小部分沒有徵狀。不過,若血塊脫落,隨血液沖到肺部,便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雖然醫學上稱為「經濟客艙」症候群,但也不代表商務或頭等艙免疫,本人便遇過頭等艙乘客出現此情況,關鍵是腿部全程垂著不動,肥胖、孕婦或本身已有靜脈曲張人士,風險亦較高。

許多人應該試過下機時雙腳脹脹的,或擔心會有事,其實坐了數小時,有此情況亦屬正常。有研究指,在5,000名沒有患靜脈曲張的長途機(航程4小時或以上)乘客中,經超聲波掃描後,當中約4%會出現深層靜脈栓塞,但大部分情況輕微,至於出現肺栓塞的機會,更屬少數中的少數。

不過,無論機會多微,這不幸情況仍有可能出現,所以坐飛機時,應間中站立、步行,或在座位上伸展腿部,讓下肢肌肉多活動;並應避免在航程上飲酒;亦可穿壓力襪。若乘機後下肢持續腫脹、疼痛,便應求醫。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7%b6%93%e6%bf%9f%e5%ae%a2%e8%89%99%e7%97%87%e5%80%99%e7%be%a4-128767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日本災民車中過夜 靜脈栓塞個案急升

除了坐飛機,長時間坐車都可致深層靜脈栓塞(DVT)。翻查外電,一六年日本九州熊本縣大地震後,大批災民被迫車中過夜,之後疑因長期躲在狹窄空間及缺乏活動,引發DVT。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長時間擠在狹窄車廂加上少飲水,絕對有可能引起DVT。

熊本地震發生後,據報當地至少錄得廿宗DVT個案,估計是長期逼在車中過夜引致。謝卓華相信,當時災民如果一家大細都擠在車中,空間有限,引發DVT不出奇,而除了類似情況,平日亦有不少個案因坐長途車引發DVT。

坐長途車,空間有限,加上途中人有三急找洗手間麻煩,部分乘客傾向少飲水,結果令血液凝固積聚難流通,易結血栓。謝卓華曾接觸的個案,有人乘三至四小時長途車返內地旅遊,下車後感到一隻腳特別腫痛,下車活動一排後腫痛仍不散,到返港求醫時確診DVT,需服薄血藥治理。

謝說,長途車可致DVT,但對比飛機機艙氣壓低,空間更狹窄,因此坐飛機引致的DVT個案更常見。他建議旅遊或出差時若要長時間乘坐交通工具,要盡量多活動,即使坐飛機,也間中站立或散步,在車內則要多喝水,並嘗試轉換坐姿。









資料來源: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526/bkn-20180526063027681-0526_00822_001.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2日 星期四

15歲港女「洗血」遭誤刺動脈半癱 醫局不列醫療事故

香港公立醫院去年一年內發生兩宗洗血後中風,繼去年5月19歲盼當護士的少女在瑪嘉烈醫院出事後,同盼當護士的15歲少女去年11月因脊髓炎在聯合醫院洗血,亦因刺穿動脈引發中風,現左邊身癱瘓。家屬批評聯合醫護欠警覺,質疑院方無公開事件,促院方道歉,否則採取法律行動。

公立醫院去年2起

明報報導,醫管局不將此個案列為「醫療事故」,只視為併發症,沒主動公布。局方稱,聯合醫院已透過「早期事故通報系統」向醫管局總辦事處報告,並委託第三方專家檢視臨處理及相關醫療程序。

據報導,陳姓少女就讀中四,其兄及母親昨在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協助下開記者會講述事件,指少女去年10月31日因頭痛、頸痛、右半身無力,到聯合急症室求診,其後呼吸困難,送入兒科深切治療部,至11月9日被確診橫貫性脊髓炎。

11月16日,因高劑量類固醇治療效果不理想,少女需要洗血,聯合兒科深切治療部高級醫師趙華強將導管置入其右頸靜脈,豈料刺穿動脈,X光部的初級及高級醫師均未察覺動脈出血。報導指出,聯合醫師5日後承認X光影像顯示鎖骨下動脈出血。

三度開腦 修補受損動脈


據報導,少女在刺穿血管同日轉往伊利沙伯醫院接受心胸外科手術,家屬指轉院前聯合醫師仍表示動脈沒有刺穿,亦沒察覺少女雙眼向左傾斜的中風跡象。少女轉院後被伊院的醫師發現鎖骨下動脈被刺穿,要即開腦釋放顱內壓保命。少女病情持續惡化,先後接受三次腦手術切除右腦組織,其間亦要打開胸骨修補受損動脈。

報導說,少女現於伊院兒童深切治療部留醫,情穩定,但要長期臥床,左身因中風癱瘓,視力及吞嚥等功能受損。

有熟悉中央靜脈導管置入術的醫師表示,頸部靜脈及動脈位置接近,因此放置導管期間,醫師需細心留意超聲波影像,以減低錯誤刺穿動脈的風險。報導指出,該醫師又說,以往曾發生刺穿動脈的情,但嚴重至中風則「不常見」。另外,醫師會因應病人的血管大小,選用不同粗細的導管。

「風險理應降低 事故罕見」


另據蘋果日報報導,外科專科醫師謝卓華表示,有關程序常用作俗稱插喉畀藥的藥物輸送、量度靜脈壓力、吊鹽水或化療上,刺穿動脈或肺部等器官,屬已知風險但較低。他說一般醫師只要受過適當訓練,都可掌握有關插喉技巧,加上過程會配合超聲波檢查監察下尋找正確靜脈,故風險理應降低,形容事故罕見。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2/3037971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九十歲動手術

在新聞中看到英國國民大事慶祝他們女王的90歲大壽,的確,能健康活到90歲是值得慶祝的。其實在香港,90多歲的老人家,比比皆是,但在醫院遇到的,大多是健康有點問題。

最近收了一位九十多歲的婆婆,是長期煙民,那時開始吸煙她已經記不清楚了,故已患有慢性肺氣腫多年,走路快點也會氣喘,上樓梯也上不到一層。

她在作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肚內的主動脈血管,不正常地擴張了,由正常的兩公分直徑,擴張至七公分。情況就好像把氣球不斷吹張直至爆破,體積越大,爆裂流血的機會越高。一旦爆裂,是百分百致命的。這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腹部主動脈瘤」。

正常的的醫治方法,是接受手術修補血管瘤,雖說現今的手術,大多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大降低,但在90多歲的病人身上動手術,總是有很多變數的,況且婆婆的呼吸系統問題極不理想,稍有點感染或痰阻塞,也可有生命危險的。

若您是婆婆或其家人,你會接受手術嗎?

大家意見紛紜,有的說都90多歲了,還想一百歲嗎?還是順其自然吧!萬一手術有什麼差池,出現併發症,死可不怕,最怕受苦啊!

有的說可以醫的為什麼不醫,難道等爆破了流血時才動手術嗎?況且每天帶着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什麼也做不了,像在等死,這才最受罪!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醫生,你有什麼建議呢?….........待續。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上樓梯,小腿痛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 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 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 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諱疾忌醫的風險

「病向淺中醫」是醫學上的金科玉律,但對不少長者這說法有點矛盾:他們常覺得看醫生不吉利,希望休息一下自行好轉。非每種疾病都能如此「蒙混過關」,如靜脈曲張。


臨床上當病人出現中期徵狀,如足踝變色、皮膚痕癢等,多會主動求醫;但部分年長患者,即使靜脈血管已明顯凸起,足踝皮膚亦變黑,甚至出現傷口、潰爛等情況,仍然諱疾忌醫。


他們不肯就醫,有的以為只是外觀問題;有的是害怕手術,甚至怕麻煩家人。其實,以現今血管外科的技術,即使是病情嚴重,醫治過程既不痛苦也不危險。


曾遇過一名已患靜脈曲張逾二十年的長者,下肢靜脈已明顯凸出,皮膚變黑及痕癢;但仍抗拒做手術,結果有天晚上在熟睡時搔抓患處,竟將傷口抓破而大量出血,在流血不止下,才被家人送院。


經診斷後,發現患者患處皮膚更已逐漸潰爛,透過微創手術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後,情況才告穩定,但經此一役,他再不敢耽誤求醫了。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26日 星期三

足部傷口的護理

足部傷口非常普遍,如運動創傷、鞋子不適,甚至剪甲時弄損等。一般情況下,傷口可在數天或周內自行愈合,但若患者是腳部血液循環欠佳人士,傷口可以數星期 甚至數個月仍未愈,故若發現自己足部有此情況,應及早接受醫生檢查,以作出正確診斷。最重要是診斷出因動脈或靜脈問題而引起的潰瘍,並根治背後的血管毛 病。並非所有個案都需要手術的,當血管問題已處理或排除,傷口便會由足部治療師或傷口專科護士協助,提供傷口護理支援。

足部治療師主要就病人的足部健康問題,提供傷口護理及制訂日常預防及保養方案,是治療足部傷口團隊裏的重要成員。 他們會用適當的敷料護理傷口潰瘍,並會測試足部的神經線感覺、動脈血液循環是否良好,最重要是於傷口進展情況不理想時,能作出適時的轉介至血管外科,避免 病情惡化或出現併發症等。

即使傷口已愈合,足部治療師亦會就着患者本身的健康狀況,提供日常護理建議,避免傷口復發。他們會評估是否需訂製具保護性能的鞋襪或特製鞋墊,並教導病人 如何清潔足部、修剪腳甲等。這些服務,對高危一族,如糖尿病、慢性靜脈功能不全,下肢動脈阻塞,足部神經麻木等病人,實在非常重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新闻来源:  http://www.am730.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资讯仅作为教育及参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医疗问题,
应向医生查询,而不应单倚赖以上提供的资料。

2017年7月20日 星期四

上樓梯,小腿痛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 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 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 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香港是醫療品牌

經常有香港境外的病人,特地來香港求醫做手術,有的是在國內工作的外籍人士、有的是國內居民、澳門居民、也有些是已經移民外地的香港人,即使山長水遠、長途跋涉,費用也不特別便宜,他們也要選擇香港作為他們動手術治病的地方,把健康與生命交托,原因為何?

香港的手術醫療水平,是否世界頂尖、傲視同儕、我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落後大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外科醫生要接觸世界先進的醫療技術及知識,可說是易如反掌,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醫學會議,多不勝數;差不多每位外科醫生都曾到其他國家觀摩學習,眼光及思想都是國際化的。而香港的醫療語言,仍是以英語這國際語言為主,故醫療水平要與國際接軌,絕不困難。這些我們行內習以為常,看似芝麻綠豆的東西,看在病人眼中,就是信心的來源。

即使醫生信得過,那醫院呢?打針的護士呢?化驗室的技術員呢?注射的抗生素呢?手術室的儀器呢?醫療系統環環相扣,莫說是行外人,即使是醫生也沒可能事事過問,親力親為。這些事情,病人信任的就是「香港」這個品牌,他們印象中這品牌下的各行各業,無論是法官丶警察、醫生、護士或記者都是專業、廉潔及可信的。這品牌的正面形象,並非一朝一夕而成,是源自長久以來香港健全的社會體制,一點一滴地建立的。希望日後的社會改革,不會影響這品牌的形象。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4日 星期六

手術是科學嗎?

醫學的知識,博大精深,每天都有推陳出新,日新月異的資訊.在醫學院五年的訓練,只是學習基本的理論,實戰經驗要待畢業後,正式接觸病人,在前輩醫生的指導下,才能慢慢地累積.這情況在外科手術的範疇,就特別明顯.

訓練出一位有獨立能力的外科醫生,畢業後動輾需要十年八年,或更長的時間.什麼時候動什麼手術,一般來說,可根據前人的經驗總結,及記載在於文獻上的數據作為參考,形成一套套路.而這些文獻上的醫學資訊,在香港這國際城市,基本上與世界的先進國家,是差不多同步接軌的.因此醫生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時,必須有理有據,並有文獻上的證據支持,這便是醫學上的「實證醫療」.

一間公司的老闆,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指示員工按他的主意辦事,反正賺蝕都是老闆的.但在醫學上,無論是老闆、上司或特首,也不能要醫生作出一些不合情理的醫治方案.這便是「專業」,而專業的決定是建基於科學的研究及分析之上的.因此專業自主,是一個健全社會必須要全力維護的.

話雖如此,醫學上也總有一些灰色地帶,未有實證作指引.況且科技日新月異,手術的方法跟昔日也大有不同,總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這些情況,很多時是進退兩難、模棱兩可的. 那便要靠醫生的判斷、風險的管理、及對自己手術的信心,當然亦要考慮病人及家屬的意願.在這艱難情況下的醫治,已不單是科學,更是藝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九十歲動手術

在新聞中看到英國國民大事慶祝他們女王的90歲大壽,的確,能健康活到90歲是值得慶祝的。其實在香港,90多歲的老人家,比比皆是,但在醫院遇到的,大多是健康有點問題。

最近收了一位九十多歲的婆婆,是長期煙民,那時開始吸煙她已經記不清楚了,故已患有慢性肺氣腫多年,走路快點也會氣喘,上樓梯也上不到一層。

她在作身體檢查時,無意中發現肚內的主動脈血管,不正常地擴張了,由正常的兩公分直徑,擴張至七公分。情況就好像把氣球不斷吹張直至爆破,體積越大,爆裂流血的機會越高。一旦爆裂,是百分百致命的。這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腹部主動脈瘤」。

正常的的醫治方法,是接受手術修補血管瘤,雖說現今的手術,大多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風險大大降低,但在90多歲的病人身上動手術,總是有很多變數的,況且婆婆的呼吸系統問題極不理想,稍有點感染或痰阻塞,也可有生命危險的。

若您是婆婆或其家人,你會接受手術嗎?

大家意見紛紜,有的說都90多歲了,還想一百歲嗎?還是順其自然吧!萬一手術有什麼差池,出現併發症,死可不怕,最怕受苦啊!

有的說可以醫的為什麼不醫,難道等爆破了流血時才動手術嗎?況且每天帶着計時炸彈,不知何時爆,什麼也做不了,像在等死,這才最受罪! 正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醫生,你有什麼建議呢?….........待續。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諱疾忌醫的風險

「病向淺中醫」是醫學上的金科玉律,但對不少長者這說法有點矛盾:他們常覺得看醫生不吉利,希望休息一下自行好轉。非每種疾病都能如此「蒙混過關」,如靜脈曲張。


臨床上當病人出現中期徵狀,如足踝變色、皮膚痕癢等,多會主動求醫;但部分年長患者,即使靜脈血管已明顯凸起,足踝皮膚亦變黑,甚至出現傷口、潰爛等情況,仍然諱疾忌醫。


他們不肯就醫,有的以為只是外觀問題;有的是害怕手術,甚至怕麻煩家人。其實,以現今血管外科的技術,即使是病情嚴重,醫治過程既不痛苦也不危險。


曾遇過一名已患靜脈曲張逾二十年的長者,下肢靜脈已明顯凸出,皮膚變黑及痕癢;但仍抗拒做手術,結果有天晚上在熟睡時搔抓患處,竟將傷口抓破而大量出血,在流血不止下,才被家人送院。


經診斷後,發現患者患處皮膚更已逐漸潰爛,透過微創手術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後,情況才告穩定,但經此一役,他再不敢耽誤求醫了。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隊啤再沖涼 男子「爆肚」狂流4升血

夏日炎炎,香港不少人愛喝啤酒解暑。湖北武漢一名綽號「千杯不醉」的趙姓中年男子,早前喝過幾支冰凍啤酒後到浴室洗澡,其間突然肚內感到「爆炸」暈倒,事後證實其脾動脈瘤破裂,短短幾個小時內出血量達4公升,等於人體80%的血液。趙男呼吸、心跳一度驟停。經過搶救,才逃出鬼門關。

55歲的趙男每天都抽一至兩包煙,每餐飯幾乎都喝半斤白酒。早前,趙男改喝冰凍啤酒降溫。上周五晚,他在吃晚飯時喝下三支啤酒,然後去洗熱水澡。當趙男將花灑對着腰腹沖洗時,突感渾身疼痛,拼命爬到門外就暈倒,家人發現,即將其送到家附近醫院。

趙男被送到醫院時,已經處於休克昏迷狀態,呼吸、心跳一度停止,經過半個小時的急救才恢復心跳。由於病情嚴重,被緊急轉到武漢市中心醫院。

由於臉色慘白,醫生從其肚裏抽出的血是不凝血,故確診其為失血性休克、腹腔內大出血。醫生見情況危急,遂決定打開其腹腔,即有鮮血湧出。

醫生一面邊輸血,一面找出血部位,最後發現在脾門附近有個蠶豆大小的動脈瘤破裂出血。經兩個小時治療,終於成功止血,將趙男從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命。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表示,血管瘤是血管不正常脹大,若血壓大幅度波動,都可能血管瘤破裂,造成流血不止。謝醫生指,病人如已有高血壓,加上飲啤酒和沖熱水涼,不排除令體內的血管瘤破裂。病人脾動脈破裂,血液會留在肚內,而不會從口、鼻、肛門等位置流出。雖然病人流了4公升血而不死,謝卓華指是醫生一直為其輸血,維持其生命。

謝醫生又指,由血管瘤一般只有2至3厘米,除非病人瘦削或者血管瘤位處主動脈位置,故一般未必容易透過摸肚發現,只能透過掃描才能發現血管瘤。












資料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china/20160811/55479948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上樓梯,小腿痛

除欣賞最愛的英超聯賽外,五十多歲的張先生亦喜歡落場踢球,熱情從少年時代至今從沒間斷,但隨著年紀漸長,過往在球場埋身肉搏的場面已不復見,在有限體力 下,只能間中與好友相約「踢衛生波」;本身既是煙民、又有高血壓問題的他,最近發覺自己在跑動時,雙腿很快便感無力,不禁自問︰「難道身體已經老化到這個 地步了嗎?」不過,事實似乎不是這樣。

後來張先生更發覺上樓梯時小腿很快便無力,在家人勸說下才肯求診,經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後,發現他兩邊大腿中段的動脈血管,出現收窄現象,相信與其多年的吸煙習慣及高血壓問題、導致血管提早老化有關。

這類個案屬典型的「間歇性跛行」,有幸地張先生的情況並不算太嚴重,只在運動或上落樓梯時,才因下肢動脈供血不足而感到不適,暫時並無危險。但他覺得不能 在球場上奔馳是很大的損失,選擇接受微創血管手術,以「血管成型術」的方式將其收窄的大腿動脈血管撐開,改善血液流量,令其雙腿無力的情況得到紓緩。

然而,在本港不少此類疾病的患者對於手術始終存有一定抗拒, 相比起西方國家,患者普遍較著重自己的活動能力,通常都選擇及早接受治療,令生活質素得到維持。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