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血管腔內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血管腔內手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新舊交替 醫學常態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一些曾經盛極一時,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的治療技術,隨着時間及科技的發展,是可以被完全取代的。

就以血管外科手術為例,把壞了的靜脈曲張血管切除、以「搭條繞道」處理堵塞了的動脈血管或切除快要爆破的血管瘤,而再縫上人造血管等,這些都曾經是標準手術方法。但隨着「血管腔內手術」的面世,研究發覺,與其大費周章地開大傷口,去把血管找出來做手術,為何不只在皮膚及血管刺穿一個小洞,再經這個洞放入幼細的儀器,在血管裡動手術?這樣便大大減低手術的創傷性,把傷口變小、減輕痛楚、加速康復,而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因此而犧牲治療效果。

陳女士患有靜脈曲張多年,十多年前曾接受傳統開放式的手術,初時效果理想,但由於她須長期站立工作,慢慢又發現有彎彎曲曲的靜脈血管再浮現出來,令到腿部疼痛不適,皮膚變黑,曾有醫生建議再次做手術,但她因害怕開刀痛楚,及手術後的漫長康復,一直拒絕,令病情惡化。

後來家人找到血管外科醫生處,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原來是另一組靜脈血管出現問題,並可以微創方法處理,不需要開傳統的大傷口,只需局部麻醉進行,陳女士才勉強願意接受手術。最後手術傷口只有以幾個細小的洞,並以日間手術完成,術後數小時已正常走動,與她十多年前的經歷,實在是天與地之別。她才驚覺,之前不必要地把病情拖延,實在是非常無知。

現時的血管外科手術,以微創方法去做「血管腔內手術」,已經成為標準。當然,也有些情況「微創」是不適合的,故開放式手術仍是有其需要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淺談血管手術







 


每當跟非醫療界朋友談起要處理血管手術時,對方很自然會問︰「血管手術?是不是心臟開刀手術?」借此機會說明一下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是什麼。


心臟手術多由心胸外科醫生或心臟專科醫生處理,而人體全身的血管包括動脈及靜脈,除了涉及腦部及心臟的血管,其他的血管統稱為「周邊血管」;周邊血管如需接受手術或治療,一般會由有血管外科經驗的醫生處理,行內通常稱他們為Vascular Surgeon (雖然名銜上仍是普通外科專科醫生)。


周邊血管疾病,常見的有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動脈阻塞及狹窄、腹部主動脈瘤等,還有其他罕見的,實在多不勝數,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說,這些都是艱深的名詞。



隨着現代醫學演進,現時的血管外科學,可說是「技術」與「科技」的結合。醫生不只以 傳統「開刀」方式從事手術,還結合了各類嶄新儀器,監察及低創傷性的療法,提高治療效果,例如各式血管內導線、導管以及血管支架的發展,都令血管疾病手術 的整體效果更佳。這些血管的微創手術,現時多被稱為「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


以靜脈曲 張為例,靜脈腔內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的靜脈曲張治療方法,創傷性低於傳統的大隱靜脈抽取手術。治療的原理是於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量, 以破壞已有毛病的靜脈。靜脈腔內消融手術可於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醫生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 藥物,並在大腿製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導管便會發放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 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完成治療後,病人稍經休息隨即可以如常行走。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腳趾變黑了

80多歲的李婆婆,即使年紀大,卻行動自如,雖然日常沒有什麼運動,但每天仍然在家來去自如,買餸煮飯不成問題.

他數月前發覺左腳第二隻腳趾有點疼痛,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傷,並不以為意,食點止痛藥便算,但慢慢地腳趾尖竟變黑,他又以為只是撞傷後的傷口,只是胡亂地塗些藥膏,怎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黑的情況蔓延至整隻腳趾,而痛楚亦越來越嚴重,痛致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李婆婆很怕到醫院及見醫生,故一拖再拖,并沒有把病情告訴家人,直至他真的忍無可忍,並發現其他腳趾也開始變黑,才開始認真求醫.

幾經轉折,最後由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出,他左腳的動脈血管有慢性阻塞,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運送至腳部,腳趾便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慢慢地壞死,情況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枝在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枯萎一樣,醫學上稱之Gangrene「壞疽」。這是下肢血液嚴重供應不足的警號,若未能夠及時動手術去增加血液供應,壞死的組織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引致感染,截肢便在所難免。

雖然李婆婆及其家人很擔心這麼大年紀去接受手術,但其實現今的血管手術,大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一個細小的傷口及輕量的麻醉,再配合血管腔內手術的特別器材及技術,便有機會把阻塞的血管通開,即時是年紀大,手術成功率也是相當高的。總比無止境地痛下去及截肢好吧!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血管手術的原理

當一條埋藏於地下深處的舊水管快要破裂或閉塞時,你會怎樣修補呢?最直接的方法,是在有問題的水管上方,把地面鑽開,令水管露出,並把它拆掉,再換上新的水管。但要是水管位於地下很深的地方,又或是附近有很多重要的喉管,地面是一些重要的交通樞紐,那麼換水喉這工程就頗麻煩了!

傳統的血管手術 就是用上這個原理,用手術刀把皮膚割開,再避開重要的器官,找出有問題的血管,把它切除,然後換上新的血管。但這種方法無可避免地需要一個較大的傷口,容易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創傷,很多病人根本接受不了這類型的手術。

有沒有想過,不用鑽地,不用把舊的水管拆除,也能把它修補?


如果可以在舊水管裏面,置入一條新的水管,把舊的取代,舊水管便不會爆破;若是水管閉塞,在水管內置入一些儀器,把引致阻塞的雜質清除,便不用把舊的水管拆除,而可繼續使用。

這便是現今微創血管手術的原理 ,一般會在一些比較接近皮膚的血管 用幼針刺出一個小洞,再放入導線、導管,並沿着血管到達有問題的血管,再打開球囊把血管擴張,或置入支架 、人造血管等。其好處是傷口細小,不用把血管切除,手術創傷性大大減低 。因為這類手術是於血管內進行,故稱之為「血管腔內手術」。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血管手術也微創?



近年微創手術在各範疇大行其道,無論是規模較大的大腸、食道手術,至中小型小手術如盲腸炎、疝氣等,也傾向以微創方式手術。相比傳統開刀,微創手術的傷口較細小、術後痛楚程度減輕、傷口愈合及康復需時較短。比較有趣的是,當醫生向病人提及血管手術也可以微創方式進行時,他們會覺得難以理解︰「相比起其他主要器官,血管體積這麼小,手術還能怎樣『微創』呢?」

傳統血管外科手術,通常涉及修補、切除、接駁,以至更換人工血管等步驟;無可避免地,手術的創傷亦相對較大。隨著更精密的儀器面世,現時曾接受血管外科訓練的外科醫生,只需在股腹溝的動脈穿刺小洞,便可在X光影像監察下,將長而幼細的儀器放入,再按手術性質,將血管擴張、打通、修補及封閉等,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這便是所謂的「血管腔內手術」,是血管微創手術的基本原理。

無論微創科技怎進步,也不能完全取代開放式手術,故現在有專門為血管外科而設的「混合」型手術室,讓醫生同時使用開放及微創技術,而不受場地及器材限制,提供最好手術方案。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下)



 
 
 
跟進與監察
 
血管腔內手術也有局限性,因為支架中含有金屬,用久之後有機會出現金屬疲勞情況,現時所設計的支架大概可用7-10年,太久便有機會出現鬆脫滲漏,需定時監察修補。
 
雖 然開腹手術換血管可維持較長年期,但一般血管疾病的患者以長者居多,與其承受大型手術的風險,置入金屬支架的使用期雖然短,對年邁長者來說可能更為適合。 另一方面,對於較年輕患者,例如只有40歲,微創手術或許不及開腹手術切底。因為開腹手術置換人造血管雖然風險較高,卻沒有鬆脫滲漏等等的長遠隠憂。所以 若是遇上這類病人,醫生需與病人詳細解釋手術的優缺,從而作最好的選擇。
 
一般若是急症進入急症室,如果情況太過緊急,就是患者適合做微創手術,但醫護人員也許趕不及在短時間內為患者尋覓適合支架,所以開腹手術仍有存在的價值。
 
無 論是開腹手術或是微創手術,都必須定期監察,開腹手術若是情況理想,在完全康復後,或可減少覆診次數,但微創置入支架一類,則需要終身覆診,因而置入的支 架隨著時間愈長,總可能有些小問題出現,所以需要定期監察,每年做一次電腦掃描以確定有沒有充血滲漏。傳統的開腹手術則無此需要。
 
積極面對疾患

由 於腹主動脈瘤屬於慢性疾病,終身僅需檢測一兩次,若檢測出有罹患的前兆,就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腹主動脈瘤雖然可怕,只有生活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運動,飲食 注意少油少鹽少糖,控制血脂﹑血糖與血壓水平,應可避免腹主動脈瘤的威脅。不過,就是罹患腹主動脈瘤也毋須恐慌,亦毋須逃避,定期追蹤,生活也可與一般人 無異。及早檢查,樂觀面對,積極治療,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上)

   


開腹手術VS腔內手術

腹主動脈瘤在初期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是當長大至一定程度時,就會有破裂危險,一旦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大量失血,若未及送院,死亡率高達90%,即使在主動脈瘤破裂後即時就醫,仍有機會產生呼吸衰竭﹑中風等併發症,死亡機率亦高達40-50%。
腹主動脈瘤我危害相當高,有人稱之為腹中的定時炸彈,一般無病徵,只在瀕臨破裂時才見腹痛﹑背痛。
 
現時沒有藥物可作預防,治療亦只有手術一途。如果在普通檢查中早已發現主動脈瘤,患者必須戒煙,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之類,必須使用相關藥物治療,控制誘發腹主動脈瘤的底因。

如果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5cm﹑主動脈已經破裂﹑主動脈即將破裂,或是患者持續性地出現胸痛﹑背痛或腹痛等等,必須手術治療。
若準備手術,醫生需要關於患者動脈瘤更多詳盡的資料來幫助手術進行,患者除了要做超聲波檢查之外,亦需要做電腦掃描。治療手術分開腹式及微創兩大類。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開腹手術是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標準手術,亦是最廣為使用的手術。
一般由腹部中央進入,先在腹部切開一道約20公分長度的切口,在主動脈上找出血管瘤,然後切除,再換上口徑大小及長度適合的人造血管,用以代替切除的主動脈血管,重建動脈血流之後縫合傷口。簡單來說,就是把舊血管移除,換上人造血管,如手術良好,人造血管可供多年使用。

傳統開腹手術的好處是重置新血管,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或是破裂的危險,缺點是手術創傷大,病人需要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而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期亦長,對患者的身體要求較高,長者或是體弱患者的風險較大,就是可以手術,亦容易出現併發症。
現時傳統的開腹手術已經非常完善,死亡率大約為4%。


血管腔內手術

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亦稱為主動脈瘤修復手術(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是較新的微創手術,即是在動脈血管腔內放進支架,目的是隔阻血流進入動脈瘤,使動脈瘤不再脹大。手術需全身麻醉,不需開腔剖腹,只要在病患者的大腿(腹股 溝位置)切開一個切口,從股動脈進入,注射顯影劑,再放進導線與導管等儀器,在X光引導下在動脈血管瘤內置入支架,並固定在血管腔內。
血管腔內手術並沒有移除動脈瘤,而是把人造血管(支架)奪在血管之內,這樣血流便不會衝擊動脈血管,血流不經過動脈瘤,便不會有膨脹破裂的危險,假以時日,動脈瘤或會變小。

血管腔內手術的優點是無需開腹,傷口小,失血量亦小,疼痛亦較輕,大幅降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死亡率約為1%,康復及住院時間亦大大縮短。

微 創手術因為創口小,減低病人內臟器官產生併發症的可能,對高齡長者又兼有慢性疾病者尤有助益。在腹主動脈瘤患者來說,微創手術是較為優先的考慮。但是,亦 並非所有患者皆可以或適合做微創手術,有個別情況是不能放置支架的,例如動脈血管太過彎曲,或動脈瘤的形狀不能鞏固支架或不適宜罝入支架等便不適合使用, 否則可能有滲漏或不穩問題。


(續...)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淺談血管手術




每當跟非醫療界朋友談起要處理血管手術時,對方很自然會問︰「血管手術?是不是心臟開刀手術?」借此機會說明一下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是什麼。


心臟手術多由心胸外科醫生或心臟專科醫生處理,而人體全身的血管包括動脈及靜脈,除了涉及腦部及心臟的血管,其他的血管統稱為「周邊血管」;周邊血管如需接受手術或治療,一般會由有血管外科經驗的醫生處理,行內通常稱他們為Vascular Surgeon (雖然名銜上仍是普通外科專科醫生)。


周邊血管疾病,常見的有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動脈阻塞及狹窄、腹部主動脈瘤等,還有其他罕見的,實在多不勝數,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說,這些都是艱深的名詞。


隨着現代醫學演進,現時的血管外科學,可說是「技術」與「科技」的結合。醫生不只以 傳統「開刀」方式從事手術,還結合了各類嶄新儀器,監察及低創傷性的療法,提高治療效果,例如各式血管內導線、導管以及血管支架的發展,都令血管疾病手術 的整體效果更佳。這些血管的微創手術,現時多被稱為「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


以靜脈曲 張為例,靜脈腔內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的靜脈曲張治療方法,創傷性低於傳統的大隱靜脈抽取手術。治療的原理是於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量, 以破壞已有毛病的靜脈。靜脈腔內消融手術可於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醫生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 藥物,並在大腿製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導管便會發放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 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完成治療後,病人稍經休息隨即可以如常行走。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淺談血管手術



每當跟非醫療界朋友談起要處理血管手術時,對方很自然會問︰「血管手術?是不是心臟開刀手術?」借此機會說明一下血管外科(Vascular Surgery)是什麼。


心臟手術多由心胸外科醫生或心臟專科醫生處理,而人體全身的血管包括動脈及靜脈,除了涉及腦部及心臟的血管,其他的血管統稱為「周邊血管」;周邊血管如需接受手術或治療,一般會由有血管外科經驗的醫生處理,行內通常稱他們為Vascular Surgeon (雖然名銜上仍是普通外科專科醫生)。


周邊血管疾病,常見的有靜脈曲張、深層靜脈栓塞、動脈阻塞及狹窄、腹部主動脈瘤等,還有其他罕見的,實在多不勝數,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說,這些都是艱深的名詞。

隨着現代醫學演進,現時的血管外科學,可說是「技術」與「科技」的結合。醫生不只以 傳統「開刀」方式從事手術,還結合了各類嶄新儀器,監察及低創傷性的療法,提高治療效果,例如各式血管內導線、導管以及血管支架的發展,都令血管疾病手術 的整體效果更佳。這些血管的微創手術,現時多被稱為「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


以靜脈曲 張為例,靜脈腔內消融手術是一種微創的靜脈曲張治療方法,創傷性低於傳統的大隱靜脈抽取手術。治療的原理是於靜脈血管內(靜脈腔內)施行射頻或激光能量, 以破壞已有毛病的靜脈。靜脈腔內消融手術可於診所進行,病人在過程中完全清醒,而醫生亦會利用超聲波儀器監察血管狀況。醫生首先在病人的大腿注射局部麻醉 藥物,並在大腿製造一個比針孔略大的開口,然後把導管從傷口進入靜脈,穿越患病的靜脈時,導管便會發放能量,燒灼靜脈壁令其萎縮,最終令整條靜脈被消融, 解決靜脈曲張的問題。完成治療後,病人稍經休息隨即可以如常行走。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下)



 
 
 
跟進與監察
血管腔內手術也有局限性,因為支架中含有金屬,用久之後有機會出現金屬疲勞情況,現時所設計的支架大概可用7-10年,太久便有機會出現鬆脫滲漏,需定時監察修補。
 
雖 然開腹手術換血管可維持較長年期,但一般血管疾病的患者以長者居多,與其承受大型手術的風險,置入金屬支架的使用期雖然短,對年邁長者來說可能更為適合。 另一方面,對於較年輕患者,例如只有40歲,微創手術或許不及開腹手術切底。因為開腹手術置換人造血管雖然風險較高,卻沒有鬆脫滲漏等等的長遠隠憂。所以 若是遇上這類病人,醫生需與病人詳細解釋手術的優缺,從而作最好的選擇。
 
一般若是急症進入急症室,如果情況太過緊急,就是患者適合做微創手術,但醫護人員也許趕不及在短時間內為患者尋覓適合支架,所以開腹手術仍有存在的價值。
無 論是開腹手術或是微創手術,都必須定期監察,開腹手術若是情況理想,在完全康復後,或可減少覆診次數,但微創置入支架一類,則需要終身覆診,因而置入的支 架隨著時間愈長,總可能有些小問題出現,所以需要定期監察,每年做一次電腦掃描以確定有沒有充血滲漏。傳統的開腹手術則無此需要。
積極面對疾患

由 於腹主動脈瘤屬於慢性疾病,終身僅需檢測一兩次,若檢測出有罹患的前兆,就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腹主動脈瘤雖然可怕,只有生活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運動,飲食 注意少油少鹽少糖,控制血脂﹑血糖與血壓水平,應可避免腹主動脈瘤的威脅。不過,就是罹患腹主動脈瘤也毋須恐慌,亦毋須逃避,定期追蹤,生活也可與一般人 無異。及早檢查,樂觀面對,積極治療,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上)

   


開腹手術VS腔內手術

腹主動脈瘤在初期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是當長大至一定程度時,就會有破裂危險,一旦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大量失血,若未及送院,死亡率高達90%,即使在主動脈瘤破裂後即時就醫,仍有機會產生呼吸衰竭﹑中風等併發症,死亡機率亦高達40-50%。
腹主動脈瘤我危害相當高,有人稱之為腹中的定時炸彈,一般無病徵,只在瀕臨破裂時才見腹痛﹑背痛。
 
現時沒有藥物可作預防,治療亦只有手術一途。如果在普通檢查中早已發現主動脈瘤,患者必須戒煙,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之類,必須使用相關藥物治療,控制誘發腹主動脈瘤的底因。

如果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5cm﹑主動脈已經破裂﹑主動脈即將破裂,或是患者持續性地出現胸痛﹑背痛或腹痛等等,必須手術治療。
若準備手術,醫生需要關於患者動脈瘤更多詳盡的資料來幫助手術進行,患者除了要做超聲波檢查之外,亦需要做電腦掃描。治療手術分開腹式及微創兩大類。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開腹手術是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標準手術,亦是最廣為使用的手術。
一般由腹部中央進入,先在腹部切開一道約20公分長度的切口,在主動脈上找出血管瘤,然後切除,再換上口徑大小及長度適合的人造血管,用以代替切除的主動脈血管,重建動脈血流之後縫合傷口。簡單來說,就是把舊血管移除,換上人造血管,如手術良好,人造血管可供多年使用。

傳統開腹手術的好處是重置新血管,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或是破裂的危險,缺點是手術創傷大,病人需要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而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期亦長,對患者的身體要求較高,長者或是體弱患者的風險較大,就是可以手術,亦容易出現併發症。
現時傳統的開腹手術已經非常完善,死亡率大約為4%。


血管腔內手術

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亦稱為主動脈瘤修復手術(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是較新的微創手術,即是在動脈血管腔內放進支架,目的是隔阻血流進入動脈瘤,使動脈瘤不再脹大。手術需全身麻醉,不需開腔剖腹,只要在病患者的大腿(腹股 溝位置)切開一個切口,從股動脈進入,注射顯影劑,再放進導線與導管等儀器,在X光引導下在動脈血管瘤內置入支架,並固定在血管腔內。
血管腔內手術並沒有移除動脈瘤,而是把人造血管(支架)奪在血管之內,這樣血流便不會衝擊動脈血管,血流不經過動脈瘤,便不會有膨脹破裂的危險,假以時日,動脈瘤或會變小。

血管腔內手術的優點是無需開腹,傷口小,失血量亦小,疼痛亦較輕,大幅降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死亡率約為1%,康復及住院時間亦大大縮短。

微 創手術因為創口小,減低病人內臟器官產生併發症的可能,對高齡長者又兼有慢性疾病者尤有助益。在腹主動脈瘤患者來說,微創手術是較為優先的考慮。但是,亦 並非所有患者皆可以或適合做微創手術,有個別情況是不能放置支架的,例如動脈血管太過彎曲,或動脈瘤的形狀不能鞏固支架或不適宜罝入支架等便不適合使用, 否則可能有滲漏或不穩問題。


(續...)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下)




跟進與監察
血管腔內手術也有局限性,因為支架中含有金屬,用久之後有機會出現金屬疲勞情況,現時所設計的支架大概可用7-10年,太久便有機會出現鬆脫滲漏,需定時監察修補。

雖然開腹手術換血管可維持較長年期,但一般血管疾病的患者以長者居多,與其承受大型手術的風險,置入金屬支架的使用期雖然短,對年邁長者來說可能更為適合。另一方面,對於較年輕患者,例如只有40歲,微創手術或許不及開腹手術切底。因為開腹手術置換人造血管雖然風險較高,卻沒有鬆脫滲漏等等的長遠隠憂。所以若是遇上這類病人,醫生需與病人詳細解釋手術的優缺,從而作最好的選擇。

一般若是急症進入急症室,如果情況太過緊急,就是患者適合做微創手術,但醫護人員也許趕不及在短時間內為患者尋覓適合支架,所以開腹手術仍有存在的價值。
無論是開腹手術或是微創手術,都必須定期監察,開腹手術若是情況理想,在完全康復後,或可減少覆診次數,但微創置入支架一類,則需要終身覆診,因而置入的支架隨著時間愈長,總可能有些小問題出現,所以需要定期監察,每年做一次電腦掃描以確定有沒有充血滲漏。傳統的開腹手術則無此需要。


積極面對疾患

由於腹主動脈瘤屬於慢性疾病,終身僅需檢測一兩次,若檢測出有罹患的前兆,就必須每年定期追蹤。腹主動脈瘤雖然可怕,只有生活作息規律,定時定量運動,飲食注意少油少鹽少糖,控制血脂﹑血糖與血壓水平,應可避免腹主動脈瘤的威脅。不過,就是罹患腹主動脈瘤也毋須恐慌,亦毋須逃避,定期追蹤,生活也可與一般人無異。及早檢查,樂觀面對,積極治療,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法。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腹主動脈瘤治療 (上)




開腹手術VS腔內手術

腹主動脈瘤在初期並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但是當長大至一定程度時,就會有破裂危險,一旦主動脈瘤破裂,會造成大量失血,若未及送院,死亡率高達90%,即使在主動脈瘤破裂後即時就醫,仍有機會產生呼吸衰竭﹑中風等併發症,死亡機率亦高達40-50%。

腹主動脈瘤我危害相當高,有人稱之為腹中的定時炸彈,一般無病徵,只在瀕臨破裂時才見腹痛﹑背痛。
現時沒有藥物可作預防,治療亦只有手術一途。如果在普通檢查中早已發現主動脈瘤,患者必須戒煙,如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糖尿病之類,必須使用相關藥物治療,控制誘發腹主動脈瘤的底因。

如果腹主動脈瘤的直徑大於5cm﹑主動脈已經破裂﹑主動脈即將破裂,或是患者持續性地出現胸痛﹑背痛或腹痛等等,必須手術治療。

若準備手術,醫生需要關於患者動脈瘤更多詳盡的資料來幫助手術進行,患者除了要做超聲波檢查之外,亦需要做電腦掃描。治療手術分開腹式及微創兩大類。


傳統開腹手術
傳統開腹手術是治療腹主動脈瘤的標準手術,亦是最廣為使用的手術。
一般由腹部中央進入,先在腹部切開一道約20公分長度的切口,在主動脈上找出血管瘤,然後切除,再換上口徑大小及長度適合的人造血管,用以代替切除的主動脈血管,重建動脈血流之後縫合傷口。簡單來說,就是把舊血管移除,換上人造血管,如手術良好,人造血管可供多年使用。

傳統開腹手術的好處是重置新血管,避免主動脈瘤繼續擴大或是破裂的危險,缺點是手術創傷大,病人需要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而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期亦長,對患者的身體要求較高,長者或是體弱患者的風險較大,就是可以手術,亦容易出現併發症。

現時傳統的開腹手術已經非常完善,死亡率大約為4%。


血管腔內手術

血管腔內手術(Endovascular Surgery),亦稱為主動脈瘤修復手術(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是較新的微創手術,即是在動脈血管腔內放進支架,目的是隔阻血流進入動脈瘤,使動脈瘤不再脹大。手術需全身麻醉,不需開腔剖腹,只要在病患者的大腿(腹股溝位置)切開一個切口,從股動脈進入,注射顯影劑,再放進導線與導管等儀器,在X光引導下在動脈血管瘤內置入支架,並固定在血管腔內。

血管腔內手術並沒有移除動脈瘤,而是把人造血管(支架)奪在血管之內,這樣血流便不會衝擊動脈血管,血流不經過動脈瘤,便不會有膨脹破裂的危險,假以時日,動脈瘤或會變小。

血管腔內手術的優點是無需開腹,傷口小,失血量亦小,疼痛亦較輕,大幅降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死亡率約為1%,康復及住院時間亦大大縮短。


微創手術因為創口小,減低病人內臟器官產生併發症的可能,對高齡長者又兼有慢性疾病者尤有助益。在腹主動脈瘤患者來說,微創手術是較為優先的考慮。但是,亦並非所有患者皆可以或適合做微創手術,有個別情況是不能放置支架的,例如動脈血管太過彎曲,或動脈瘤的形狀不能鞏固支架或不適宜罝入支架等便不適合使用,否則可能有滲漏或不穩問題。


(續...)


資料來源: veno.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3年8月24日 星期六

微創靜脈血管手術



近年微創因其創傷性低、康復較快等特點,已成為大眾傾向選擇的手術模式。
血管的微創手術,原理是用針在皮膚及血管刺一個小孔,再放入適當的導管、導綫及管狀儀器,於血管內進行手術。因在外面看不到手術位置,故全程須以超聲波或X光影像監控,確保準確無誤,被稱之為「血管腔內手術」。

以治療靜脈曲張的血管手術為例,除了傳統的大隱靜脈結紮及剝離手術外,醫生亦可透過各類型血管腔內手術,以微創方式放入激光或射頻導管,將有問題的靜脈消融及閉塞。由於傷口細小,甚至可在局部麻醉下,在診所進行,毋須住院。當然亦要視乎病人的狀況,故術前檢查非常重要。

現時各類靜脈血管微創技術推陳出新,有激光、射頻,明天又有硬化劑、黏合劑等。但醫學界須將有關技術的成效,與被稱為「金標準」(Gold standard)的傳統手術比對,其效果及安全性須較傳統手術優勝或相若,才考慮臨床應用。


謝卓華 外科專科醫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資料來源: ven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