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下肢動脈血管閉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下肢動脈血管閉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6日 星期四

可以讓他們坐坐嗎?

大家走進食肆、百貨公司、酒店時,有沒有留意那些侍應、售貨員、服務員等,全都是站著工作的。你是否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


他們需要招呼客人,怎可以坐下!坐著工作,太沒禮貌了!給客人看到,成何體統!


那麼,總有一些非繁忙的時間,客人比較少,可以坐坐嗎?


對不起,地方淺窄,沒有凳提供!一旦坐下來,他們會變得疏懶的!站著工作,是行規,不能改!


在香港,二十多萬從事飲食業、服務業、零售業等的員工,就是這樣為著生計,一天復一天地不停站立。大家乘地鐵、巴士時,站上半小時,也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想找地方坐坐;可想而知,若要站上一整天,還要天天地站,是何等的痛苦!


在醫學角度,長期站立,亦肯定會對健康有壞影響,如肌肉、筋膜、血管等,其中對血液循環的影響最為明顯。當我們站著的時候,靜脈血管裡的血液,基於水向低流的原理,是會傾向流向腿部的,但靜脈裡的單向閥門,在正常情況下,是會阻擋著這倒流,把血液保持向心臟方向流動,避免血液過量積聚於腿部。但若站立的時間太長,這些閥門便有可能因受壓太大而決堤,血液從上而下如瀑布一樣湧向小腿,其後果是,輕者腳腫疼痛、血管突起、經常抽筋,重者皮膚變黑、濕疹痕癢、潰爛不愈。


當大家走進食肆商舖時,殷勤地招待你的員工,很多時就是強忍著這些痛苦,犧牲著自己的健康去為顧客提供服務。但整件事最荒謬的,就是這些犧牲毫無必要,亦完全可以避免。我們到食肆是要吃美味的食物;到商舖是買需要的貨物,員工們站或坐,根本影響不到食物或貨物的本質。


那為何給他們坐坐會這麼困難?下回再談。


作者為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腳痛可致「間歇性跛行」 動脈血管阻塞 微創手術治療

腳痛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但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持續的腳痛問題,其中一個可能性是與「動脈血管阻塞」有關。早前便有60歲男士,因上樓梯及斜路時腳麻無力的情況嚴重,經多種血管檢查後,證實是「間歇性跛行」問題,需要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作治療。

年逾60又有吸煙習慣的周先生,早前發現自己走路時,總是腳麻無力,多走兩步便痛得一拐一拐的,特別是上樓梯或斜路時,情況更為明顯,要不時停下來休息一會,待痛楚減退,才可繼續上路。

他最初以為「腳痛醫腳」便可,但經過多種檢查及治療,情況並沒有好轉 ,亦找不出問題根源。幸好有醫生發現他下肢的脈搏非常弱,轉介至外科醫生跟進,經問診及多種血管檢查後,發現周先生患的是「間歇性跛行」。

血脂積聚導致血管狹窄


外科專科醫生謝卓華指,周先生的腳痛並非因為骨骼或其他神經問題,而是血脂積聚於動脈壁,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帶氧血液不能暢通流到腿部,血液供應不足下令走路時腿部劇痛不已。

其最典型的病徵是患者在靜止時並無異樣,但每當行走若干路程時,下肢肌肉便會開始疼痛,甚至劇痛至不能行走,停下稍事休息後痛楚會逐漸消卻,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後腳痛又會出現,而主要疼痛處多為小腿肌肉位置。

有研究顯示,約三成病人的走路距離會愈來愈短,有半成可惡化至出現潰瘍、壞疽、甚至須接受截肢手術。但須注意腳痛成因眾多,如皮膚、筋骨、神經等因素均可引發腳痛,並不一定與血管收窄有關,須作適當檢查作診斷。

若是由動脈血管阻塞所引起的腳痛,須透過適量的帶氧運動來改善病情。運動治療不但有助擴張周邊較細的血管,且能刺激血管增生,改善下肢血液的輸送情況。

嚴重者甚至要「搭橋」


當運動與藥物治療無效後,病人便須考慮接受「微創血管腔內手術」治療。謝卓華指出,一般做法是先於下肢開一小洞,再放入長導管以擴張及打通原來收窄或阻塞的血管,有需要時會用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從而增加血液流量。面對更嚴重的血管阻塞情況,甚至會以「搭橋」血管外科技術植入人造血管,使血液繞過原來的血管阻塞處從而改善病情。

上述的周先生於局部麻醉下接受了微創血管腔內手術,術後兩天便可如常活動,一個月後已可再晨運。










資料來源: http://www.metrohk.com.hk/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腳趾變黑了

80多歲的李婆婆,即使年紀大,卻行動自如,雖然日常沒有什麼運動,但每天仍然在家來去自如,買餸煮飯不成問題.

他數月前發覺左腳第二隻腳趾有點疼痛,以為只是不小心撞傷,並不以為意,食點止痛藥便算,但慢慢地腳趾尖竟變黑,他又以為只是撞傷後的傷口,只是胡亂地塗些藥膏,怎知情況不但沒有好轉,甚至變黑的情況蔓延至整隻腳趾,而痛楚亦越來越嚴重,痛致晚上睡覺也睡不了!

李婆婆很怕到醫院及見醫生,故一拖再拖,并沒有把病情告訴家人,直至他真的忍無可忍,並發現其他腳趾也開始變黑,才開始認真求醫.

幾經轉折,最後由血管外科醫生診斷出,他左腳的動脈血管有慢性阻塞,以致血液未能有效地運送至腳部,腳趾便因血液供應不足而慢慢地壞死,情況就好像一棵樹的樹枝在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枯萎一樣,醫學上稱之Gangrene「壞疽」。這是下肢血液嚴重供應不足的警號,若未能夠及時動手術去增加血液供應,壞死的組織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引致感染,截肢便在所難免。

雖然李婆婆及其家人很擔心這麼大年紀去接受手術,但其實現今的血管手術,大多能以微創方式進行,一個細小的傷口及輕量的麻醉,再配合血管腔內手術的特別器材及技術,便有機會把阻塞的血管通開,即時是年紀大,手術成功率也是相當高的。總比無止境地痛下去及截肢好吧!









資料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16年1月6日 星期三

「醫生,請不要把我的腿切除!」

他是一名患有腎衰竭及糖尿病的年長病人,數年前因下肢動脈血管閉塞,需要把左腿切除。靠著剩下的右腿,並在己截肢的左腿裝上義肢,加上無比的鬥志,仍能一拐一拐地走路,不用靠輪椅出入,自給自足。但慢慢地,他發覺健全的右腿越來越乏力,需要經常停下休息,才可繼續走路;近日,右腳腳趾甚至出現傷囗及皮膚變色,走路已相當困難。

經血管外科醫生檢查,原來無情的血管阻塞已蔓延至右腿,甚至部分組織己有壞死跡像,他不太覺得痛只因糖尿病己把腳部的神經系統變得麻木。

這可麻煩了, 醫生本想設辨法替他進行微創血管手術,把血液送到足部,以保存右腿,但擔心手術後壞死組織分解出來的毒素,會隨血液走遍全身,可引起嚴重並發症,甚至可致命!

保守點但較安全的做法,是棄車保帥,為右腿進行截肢,把小腿及壞死組織一並切除,以防壞肉影響身體其他機能;但他就會失去雙腿,以他的年紀,以後要再走路就不太可能了。

醫生跟病人及家屬商量,得到的答案是: 「醫生,請不要把我僅餘的腿切除!」

醫生內心爭扎著,若冒險替他進行通血管手術,讓他保留一線希望,成功的話,他的餘生便不用在輪椅上渡過;但要是不成功,他有機會賠上性命,家人到時可能會後悔,怪罪醫生;況且,醫院方面亦未必喜歡這樣冒險。還是簡單點,進行截肢,先保住性命再算?


外科專科醫生
謝卓華










新聞來源: AM73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